首页
第07版:市州·白城

洮南:

淤泥化沃土 良田育丰收

在“客土回填”作业区,机械正在平整土地。李晓明 摄

本报讯(殷哲宇 记者张磊)三月以来,位于洮南市西北部的群昌水库库区内,百余台挖掘机轰鸣作业,沉积数年的库底淤泥被翻出,装车后运往周边农田。这些曾被视作“负担”的淤泥,如今化作万亩良田的“营养基”,洮南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耕地提质融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

作为洮南市的重要水源地,群昌水库始建于1972年,历经50余年运行,库区泥沙淤积总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萎缩近四成,致使水库调洪能力大大降低。清淤迫在眉睫,但高昂的清淤成本和淤泥消纳难题曾让当地陷入了“想清不敢清”的困局。

转机来自一场“生态价值发现”。2024年,当地政府组织专家检测发现,水库淤土有机质含量高达24%,是普通农田土壤的5倍,堪称“天然肥料”,极具农业改良价值。

洮南市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创新推出“金融扶持+水库清淤+客土回填”模式,用金融贷款破解清淤资金瓶颈,将水库淤泥变身高标准农田的定制“营养基”,构建起“生态治理-资源再生-耕地提质”的链条。

由洮南东北农业发展集团与农发行合作,获批3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清淤工程。挖掘的淤泥作为客土回填至农田,增厚耕作层5厘米以上。

“这相当于用金融杠杆撬动‘淤泥变沃土’的循环链。”洮南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野算了一笔账:项目既节省清淤成本,又为新建高标准农田提供优质土源,每亩耕地地力提升20%,化肥使用量减少15%,实现“一淤两用、一举三得。”

在距离群昌水库不远处的瓦房镇互助村万亩示范田里,新铺的黝黑淤泥与黑土地浑然一体,沟渠纵横、路网贯通。

利用水库淤泥增厚耕作层,全域推进田块平整和灌排系统升级,田地被赋予新的活力。

群昌水库清淤后,防洪库容恢复,蓄水能力增强,可满足周边几十万亩农田灌溉需求。而淤泥资源化利用更减少堆放占地面积,形成“清淤-培土-增产-减排”的绿色闭环。

从“为水清淤”到“以淤肥田”,洮南的创新探索揭示了粮食安全战略的底层逻辑:守住耕地红线,既要算“数量账”,更要解“质量题”;既要靠天吃饭,更需向科技要粮。

2024年洮南粮食总产量达26.82亿斤,连续4年稳居吉林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全市34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有40%建成高标准农田,计划2030年实现全覆盖。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