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问道吉线G331

抚松三季

□曾红雨 文/摄

今日抚生村

木屋村之秋

木屋村之冬

抚松县,位于长白山西坡腹地,域内遍布高山森林江河,风光绮丽。去年“十一”及今年年初,我先后两次到访,加上35年前的第一次,与此地有了不一样的系念。

早 春

2024年七八月间,在翻看过去的工作照片时,惊觉,原来,我一直没有忘记那座小山村,印象最清晰的是“厚厚的杏花”和黄泥土坯房。

1990年早春,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跟随部里一位资深同事去抚松县出差。我们俩坐了一夜绿皮火车,趴在茶几上半梦半醒眯着,一早下车时都面露憔悴。抚松县有关部门的同志开着一辆老旧的212吉普车来接我们,又开了一段山路才到达抚松县城。

此后几天,在抚松乡村采访,车经常在山路上盘旋,晕车的我数度被颠簸得七荤八素。还有一次,吉普车在拐弯时副驾驶车门“啪”地一声突然弹开,后面的人一把拽住我,车外就是悬崖,大家都惊出一身冷汗。

一天上午,我们几个人坐着铁板船渡过头道松花江,去河对岸的村子看看。下得船来,在岸边遇到一位老奶奶正在洗衣服,用的是棒槌。棒槌在当时已非常罕见,陪同的同志说,乡下年轻人早不这样洗衣服了。我好奇地借老奶奶的棒槌在石板上捶了几下衣服,水从衣物的缝隙中快速喷出,的确好用。记得那天河水清澈,阳光下波光粼粼。

我们顺着山坡往上走到村里,整个村子静悄悄,未见到人影。乡书记说,村里人大概都下地了,正是播种时节。又走了一段路,许多杏花扑面而来,掩映在黄泥土房间,淡粉色搭配土黄色,好多鸟儿在树枝间跳来跳去,一直鸣叫。当地一位摄影爱好者说:“这儿的杏花年年都开得旺盛,今年尤其‘厚’,大概是欢迎你们吧!”“厚”在这里作形容词,很生动。

只不过,这个小山村叫什么名字实在想不起来了。通过朋友的朋友,终于联系上故人——当年陪同我们采访的一位大哥。大哥看了我提供的照片,认为应该是抚生村,然后又联系上抚生村村干部,确认是此地无误。

仲 秋

于是,2024年“十一”期间,我从长春自驾来到抚生村。当年坐了一夜火车到抚松县,现在开车3小时就到了抚生村。进村要经过一座桥,桥头刻印“抚生松花江大桥,二零零三年十月一日立”,也就是说,抚生村民们是在21年前的国庆之际不用再坐船渡江出行了。

过桥左转,几百米就到了村委会。节日期间,大门紧锁,站在村委会门前打量眼前的村庄。根据之前的了解,我知道抚生村现在户籍人口384人,常住人口183人,整村面积8平方公里。这座名副其实的小村庄夹在两山之间,头道松花江、一条高速公路以及一条乡道在两山夹峙间交叉穿过。群山翠郁,江水潺潺。

沿着铺设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路往村里走,一水砖瓦房,白墙红顶,脑海里的印记荡然无存。家家户户门前挂着“十户邻里圈”牌匾,整洁星、文明星、致富星各五星,每户得星都不一样。

遇到一位采野菜归来的姐妹,聊了一会,她说建桥前她们去县里得坐船过河,然后翻过对面的山才能到县城,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坐车不到半小时,运个农副产品啥的都很便利。

接着往坡上走,村庄还像当年那么安静,所幸遇到一位健谈的大哥。他说,30几年前村里的确有不少杏树,他家也种了,后来经济效益不好,就都放弃了,现在他家主要种玉米。“你别往上面走了,没有杏树了,到我家里看看吧!”大哥家的院子很大,停着3台不同型号拖拉机。“我是屯子里的老户,太爷爷从山东逃荒过来的。我种了20多年大苞米了,现在一共种80亩地。儿子还有一台钩机,加上3台拖拉机总共花了40多万元,政府还给了一些补贴。”看着大哥家宽敞的砖房,我提起当年的黄泥茅草房印象,他说:“山沟里,那时候穷啊!现在村子里一间土房都没有了。”我又夸奖大哥家干净清爽,他笑了:“你别看我穿得埋汰的,厨房可不能埋汰,黏咕抓得我受不了。我跟你说,你看看我说的是不是实话,勤快人他永远饿不着,勤劳的人多种粮,多挣钱,还给国家做贡献。干活不屈。懒人不行,他堕落,人家挣钱他待着,除非是天灾病业的没办法。反正现在的生活我挺满意,家产都给两个孙子留着吧。也有缺憾,今年西瓜效益好,可惜我没种,哪能事事儿中意,对不对?”

唠了将近半小时,向挽留我们吃午饭的大哥告别:“还要去331国道看看。”“331,我知道啊,最美公路嘛。去看看吧,咱这哪儿都好看!”

又开车几十分钟后,来到位于331国道附近的“中国传统村落”漫江镇锦江木屋村,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处传承性满族木屋村。村落位于大山之中,最早形成于清代,世代相传了300多年。村里至今保存着50多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部用圆木构建的房屋,它们只经过锯、镑、斧简单修理,垒垛形成,有的房子外面抹着厚厚的黄泥。在抚生村没有见到黄泥房,在这里看到了。村庄被漫山红黄绿树叶包围,蓝天掩映下色彩斑斓。游人众多,熙熙攘攘,饭店里更是人声鼎沸。尤其喜悦的是,村子里至今还生活着十几户人家,是一座有呼吸的、活着的古村落。

在抚松那几天时间,一直秋高气爽,只在一个清晨看到了烟岚云岫。空气中始终有好闻的草木味道,五花山晕染着秋之江水,加上不时闪过的金灿灿的庄稼地以及一片片蓝色、黑色、黄色人参大棚在阳光下折射光泽。不止一次停车路边,向林深处、山脚边、江水畔走去、驻足,暖阳高照,温和爽飒:“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隆 冬

几个月后,机会再次来临。深冬时节,又一次公出到抚松,这一次是沿吉线G331从临江出发,到达抚松县的第一站便是锦江木屋村。

站在村口观望坡下坡上那些木屋,当然还有黄泥房子,白雪笼盖,蓝天如洗,空气沁凉。因之雪白,一切色彩反而更加明艳。有几座房屋的烟囱正炊烟袅袅,那些烟囱,有一些年代久远,是整棵成年的腐败树桩掏空做成,干透了的斑驳树皮让人不禁去抚摸它的纹理。村里游人不是很多,遇到两个从银川自驾过来的年轻人,西北到东北,他们开了24小时。他们讲,第一站就来木屋村了,一会儿入住附近民宿,然后滑雪、上长白山,准备在这里住一周。

景区门口有一家煎饼铺,去年来时就有印象,因为排队的人挺多,今次特意驻足观望。屋里除了女老板只有一个顾客,他在商量:“你给我摊一张就行,就一张!”老板笑答:“我得回家了,还有事呢!”“就一张,就一张!”老板拗不过,重新点燃炉火,边忙活边强调:“只能一张啊,起早调好的面糊卖光了。”烟雾飘起,当热腾腾、黄澄澄的煎饼递到顾客手里,站在门口的我都闻到了谷物特有的甜香。

从木屋村出来,一行人来到不远处的一家客栈,登上二楼露台,远眺长白山主峰。白雪覆盖的主峰离我们40多公里远,空气干净得近乎透彻,主峰清晰度极高,同伴手表上显示此地海拔1125米。天上有丝丝白云闲荡,微风轻抚,客栈房顶不时飘下细密雪花,落到头上身上,纷扬在眼前。一对深圳来的父子在拍照,穿得有点单薄,我询问,是否带厚衣服了?爸爸说,带了,他们刚到,孩子妈妈在办理入住,爷俩看到露台上的风光赶紧出来了。又问,接下来行程怎么安排。答曰,一会儿去木屋村,明天滑雪,后天去人参大市场,接下来上山,如果看不到天池就多住几天。和那对宁夏小情侣异曲同工。

抚松出差行程紧张,挤不出时间再去抚生村了。不过,我心里知道,车外不停闪过的那些村落,大多位于群山怀抱、河谷之地,民居屋顶红蓝交错,白墙素净,村庄积雪轻覆,散淡安闲,它们的景致与抚生村应该相似。

在抚松还吃到了人参鸡、人参蛋。特意去后厨向师傅请教,师傅拿出几个鸡蛋给我看,外表与普通鸡蛋没有区别,“用人参碎渣泡水喂养的鸡下的蛋”,营养成分一定有所不同,还看到几只收拾妥当的人参鸡挂在院墙栅栏上。新奇,长白山珍宝让人心中不免有非同寻常的期许。

吃饭时,我将在木屋村煎饼铺看到的情景讲给当地同行听,她说,那家煎饼的确好吃,我们想买都得提前预订。抚松杂粮煎饼品种多,各有各的绝招,味道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鲜香薄脆,放凉后韧劲十足,有的绵软甜淡,入口即化。不管怎样,都最好现烙现吃,闻一下,香,吃一口,甜、脆、筋道,又饱腹又低碳。她还给我科普,摊煎饼那个专用工具叫鏊子,用生铁铸造,中心稍凸,平面圆形,下有三足。鏊子越重越好,有的达到七八十斤,因为越重的鏊子表面越厚,即使火候较大也不会摊糊煎饼。

三次抚松行,季节不同,时间跨度大,但空气中始终有一种温润之气,尤其是刚刚去过的凛冬时节,感觉风不曾刺骨,雪甚至不太冰凉。这是因为抚松不仅森林资源丰厚,水资源亦盛大,它坐拥松花江源,境内有头道松花江、松江河和二道松花江三大水系。头道松花江由南北两股河流汇聚而成,北股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南麓,坡陡流急,称为锦江(以往称紧江);南股发源于抚松县漫江镇望天鹅峰北麓,坡度较缓,称为漫江(以往称慢江),是头道松花江的主源。锦江波涛澎湃,漫江水波不兴。两条江优美的名字意境浓郁,最终在抚松县漫江镇相遇。

长白山庇护,松花江滋养,抚松各种自然资源异常丰富,包括人参、矿泉水、动植物等等,近些年,又有了331国道的加持,真的是一片备受眷顾的沃土。临别时,新结识的年轻朋友对我说:“欢迎再来抚松啊。”“一定的。”我回答。必须再来,毕竟,盛夏时节还没有来过,毕竟,新出炉的煎饼还没有品尝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