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问道吉线G331

刘建封与长白山

□安学斌

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刘建封生于山东省安丘县临浯镇芝泮村。他家祖籍山东诸城逄戈庄,为清朝宰相刘墉的后裔。他祖父为其取名建封,字桐阶,他自号芝叟、疯道人、天池钓叟等。辛亥革命爆发时,刘建封响应起义,改名刘大同,有“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之誉,是杰出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家、诗人、收藏家、书画家。

“愿看白山真面目,乞晴还得拜龙君”。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刘建封因“有长白设治张守凤台、李牧廷玉之约”来到临江,“奉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委”任勘界委员,“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三江之源”,诸同事共推其为领班。

此时,正面临俄国和日本等国趁清末国力羸弱之机,觊觎东北疆土,以种种借口妄图侵略吞并的危难关头。徐世昌为保全国土,实施“设官分职”策略,进行奉吉两省勘界并兼查长白山三江之源,其目的就是要厘清与邻国边界,以便实行“设官分职”。

刘建封认为:“长白山,原系我朝发祥之地……朝廷所注意,督帅所留心,国民所关切。”“如不调查详确,恐负此行。”是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刘建封领着许中书、刘寿彭等官员,带着测绘生5人,队兵16人,携带观测及摄影器材,自临江束装就道,同赴岗后,逐处履勘。刘建封“详查地势,参以舆论,因与刘令寿彭等面议,此次同奉帅谕勘界,理应求一天然界址,方觉不负委任,切勿稍存此疆彼界之心,众皆韪之。于是方针已定,西以头道花园河为起点,东以红旗河尾闾为正点,南至团头山,北至松花江之下西江口,东西长约六百余里,南北阔约三百六十里,奉吉两省以水为界,均经分班详勘,择其山径冲要之处,悬书界牌,聊尽职务,无一怠者。”农历六月二十八日临天池,直至八月中秋方返回临江。刘建封为天池十六座奇峰命名曰:白云、冠冕、白头、三奇、天豁、芝盘、玉柱、梯云、卧虎、孤隼、华盖、铁壁、龙门、观日、锦屏、紫霞,并在避风石上刻有六字曰:“天池钓叟到此。”

“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刘建封的著作在长白山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长白山文化之光。“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在艰苦的履勘调查中,刘建封写下了长达128句的写景抒情诗《白山纪咏》,以诗记事,留下了长白山开拓之初的边疆状况和风土人情。“天池既许刘郎到,应倩麻姑痒处搔”。刘建封一生写诗逾万首,具有以诗记事、以诗记史的鲜明特点,诗作是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写照,真挚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1909年12月20日,清廷设治安图县,选址在娘娘库设治,即今安图县松江镇,以安定边陲、保护图们江界,故定县名安图,属奉天省长白府管辖。由于刘建封是“谙练边情、勤奋耐苦之员”,清廷奏准其补“边绝要缺”,任安图县设治委员,1910年任命署理县衙政务,1911年正式委任刘建封为安图县令。

刘建封上任伊始,为开发安图提出《筹办边防善后十策》,即:占江权、驻工兵、捷交通、崇府体、励边吏、辟荒徼、通银币、储饷需、扩学警。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批示:“具见才识胜人”,“仰即照所议,次第认真筹办”。

刘建封从辽宁海龙府凤凰厅移民旗人近百户,又以优厚条件吸引山东农民前后约200户到安图垦殖,放荒4万余公顷,发展农业生产;筹措白银3万两,创办森林警察、组建营林所,创设林政局,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组织民工开辟红旗河道,打通延吉水路,开通县府娘娘库至抚松县的官道,建造连通奉吉两省官道的月牙桥;办学堂、建劝学所,开化县民;建商务所,推动往来贸易;设邮政所,连通外部世界;全面实施“山林官有、开路兴商、移民放垦、扩警靖边、创办学堂”的施政方略,励精图治,政声显赫。由于地处边陲,筹款不易,刘建封不惜卖掉山东诸城的祖业来筹集安图建设的急需资费,使安图百姓“数年生聚,皆得温饱,其勤俭者,且称小康焉”。

1911年,刘建封主持监修县志,由吴元瑞编纂,至年末修编完成了一函六册约16万字的首部官修《安图县志》,此时安图建县尚不足两年。这部志书体例严谨,图、表、考、志、传、记、略等安排分工甚为得体,内容丰富而且特点突出,其中的会总表、垦务志、迁旗志、金匪记、归化记、会防记、匪乱记、设治记等篇目,都是具有宝贵史料价值的佳作,这部志书还收辑了许多历史文献。《安图县志》成为研究长白山文化的重要志书之一。

1911年,刘建封带队摄制的《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的《长白山江岗全图》也相继汇编成书。其中“灵迹全影”收入的“避风石”照片记载:“戊申夏,天池钓叟到此,乙酉秋再到,庚戌秋三到。”3年中,刘建封带队3次登临长白山天池,披荆斩棘、攀岩拓路、驱虎击熊、穿林登顶,一路摄影绘图、随时详尽笔录,改变了以往“凭空结想,足不跻长白山之巅,目不览江河之派,大抵如盲者论日,聋者之说钟”的情形,留下了访查详切、指正确凿的重要官方报告和《长白山江岗志略》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长白山区国防、地理、名胜、特产、动植物、民俗等弥足珍贵的史料。

1908年,面对日寇无理挑起的争端,刘建封撰写《间岛辩》,声援吴禄贞等爱国将领。1905年,刘建封秘密加入兴中会,立志推翻清廷,创建共和国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建封积极响应革命,改名刘大同,通电中外,举行起义,建立大同共和国。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闻讯大惊,急派奉天省军赴安图镇压,刘建封毫不畏惧,组织义军千余人在牡丹岭与清军激战,获得胜利。“逐寇白山陲,我军酣战时。半天大风起,犹闻征马嘶。鼓鼙声未歇,血带雪花飞”。一首《击贼遇雪》,记录了“辛亥安图起义败敌军于牡丹岭”的沙场景象。1912年春,赵尔巽再度派出重兵镇压,起义失败。刘建封避难到奉天,后辗转去了日本。

《光宣小记》写道:“及辛亥革命,刘竟举旗于白山,其名拟曰大同共和国,通告中外,闻者为之一惊,卒以无后继,为省军所败,刘亦南走。此一建国小史,实在民国成立之先。”刘建封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奔走二次革命。1914年,刘大同任中华革命党东三省支部长,南船北马,出生入死。他在诗中写道:“波荡瞬时震五洲,管他东亚与西欧。一生平地如雷起,想是天公蹴鞠球。”

1933年,日本侵略者以帮助刘建封借款2000万元法币为条件,诱惑他承认“满洲国”。他写诗明志:“冰魂真果本天赋,玉骨从来喜雪培。秘语群芳花姊妹,人无气节是凡材。”1915年离开后再未回东北,“海内皆兄弟,辽东做主人”,刘建封对东北这片神山圣水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刘建封自述写道:“予为政治革命,垂四十年,其间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通缉七次,悬赏逮捕三次,监视二次,驱逐三次,受审十一次,艰险备经,屡濒于殆。”作为民主革命家,他不仅自己改名为刘大同,而且给3个孙子取名为“平民、平权、平等”。

刘建封晚年寓居济南大明湖百花洲五间房,早起湖边散步,兴至写梅数枝,拉杂题词,晚则煮芝酒,烹湖鲫,口占歌,赋新诗,但仍关注时局,支持革命。1949年,在与专程来天津看望他的李济深夫妇晤面时,他感慨万千地写道:“人人盼共和,徒唤莫奈何。今日新成立,我先击壤歌。”为国家的新生欢欣鼓舞。1952年,刘建封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