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科教卫

头雁领航 雁阵齐翔

——省农科院在黑土地上引才聚才育才的故事

本报记者 郑玉鑫

人尽其才,则百事俱举。

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以“聚才、育才、用才”为翼,打造了一支集黑土地保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跨领域人才“雁阵”队伍。

成立人才工作领导组,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创新工程人才基金,组建105个研究团队……省农科院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探访了三位走出不同成长轨迹的科研工作者,从他们的故事中解码农业科研机构人才建设的“样本”。

“头雁”领航

吸引更多青年科研人才归国返乡

在省农科院人工气候室,玉米、大豆被一盆盆整齐摆放在架子上,遍布室内的通气孔源源不断地将低温冷气输送至此。

灯光下,农产品安全生产研究团队首席曹铁华正在观察记录低温模拟实验下的作物状态:“我们通过精准控制温度曲线,模拟作物在出苗期间遭遇低温冷害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

2008年,曹铁华自日本千叶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被省农科院科研项目及住房“双保障”政策吸引回到家乡,从事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

“农科院种质资源丰富,科研条件完善,更重要的是,这里能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扎根黑土地。”曹铁华有感而发。归国后,他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获得省级奖项4项。如今,曹铁华带领团队建成国家级平台项目,在玉米抗低温冻害领域取得突破,研发成果助力吉林玉米防灾减灾。

“战略科学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搭建让‘群雁’齐飞的舞台。”在曹铁华看来,省农科院近年来科技成果呈现“井喷”、成果转化率逐年提升,关键在于吸引青年科研人才归国留吉并独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院里成立人才工作领导组、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出台20余项人才政策、办法,对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不仅用待遇留人,更用事业平台凝聚人心。”曹铁华表示,在他的团队中,青年人才都有各自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吉林省重大项目等,激励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科技任务的攻关中。

“强雁”展翼

打造人才向往之地

春日松原,冰雪消融殆尽,休养一冬的黑土地逐渐“复苏”。在松原油田附近的试验田间,农田生态与环境团队副研究员李涛正在检测土壤微生物活性。

2021年,这位在日本工作的山西女博士,选择带着石油污染农用地联合修复技术归国。家乡的科研院所、河南的高等院校,包括吉林省农科院都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李涛的选择令亲友不解:为何来到举目无亲的吉林?

“这里的人才政策太‘香’了!”李涛掰着手指细数:住房保障、职称待遇、博士后导师对接、项目启动基金……更令她触动的是省农科院的“以情留人”。

“确定我有回国意愿后,院人才专员就积极与我对接‘帮办’,针对我关心的子女入学、职称评聘、医疗保健、周转房等具体问题提供便利条件,通过视频连线详细介绍吉林省的引才政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的申报事项以及省农科院的引才留才政策。”李涛说,在后续的项目申请和填报过程中,无论多晚都能收到答疑与帮助,这不仅让她感受到了省农科人的热情与敬业,也体现省农科院对人才的重视。正是这种信任和真诚,使李涛在省农科院工作的意愿越扎越深。

在农科院“创新工程”启动资金支持下,李涛将在海外学习工作经验与吉林黑土地保护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对油田污染的治理。“我们在松原地区取样测试时,一位农民老伯前来咨询,尽管他尝试更换种子、品种、栽培技术等多种方法,但他家的产量还是比不过别人。”李涛说,经检测发现,是土壤被石油污染导致减产。在团队以化学和微生物修复剂等一系列措施后,这片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也以点带面解决了当地其他农民的污染问题。这让李涛感到无比欣喜,她的科研成果,造福一方土地,实现了科研人的价值。

“目前,我在院里的帮助下,正在积极申请专利,并开始联系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李涛表示,省农科院使她的技术得以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雏雁”成长

薪火传承扎根黑土

“农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黑土地保护需要几代人的坚守。”作物耕作团队首席郑金玉指着1983年启动的长期耕作定位试验田对年轻成员说。

这位在省农科院工作26年的团队带头人,从本科毕业便随当时的团队首席——刘武仁等老一辈科学家深耕黑土地,如今手握“接力棒”,承担起国家农业环境公主岭观测实验站的重任。

在省农科院“传帮带”人才培养格局下,郑金玉常年带着年轻人下到田间地头,开展生产实践与技术指导。“农业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农业科学家一定要面向所在区域的产业,站在全面的角度,形成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郑金玉表示,他的团队长期在乡村田野间奔波调研,这与刘武仁等前辈一样,让年轻人深入了解地方农业生产的模式,直接面对农民的需求,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看着试验田里忙碌的“90后”们,郑金玉满眼欣慰。“现在,我们团队的研究生和青年博士越来越多,农科院也与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夯实科研基础。”郑金玉说。

省农科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留下来,搭建起了“优才”大舞台。

近年来,省农科院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承担了26个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五,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急速聚集,创新活力全面激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人才优势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年轻才俊的锋芒初露到领军任务的砥柱中流,从实验室里的晨光熹微到成果转化的灯火通明……我们相信,省农科院不断埋下的人才种子定会绽放出最璀璨的智慧之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