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市州·四平

铺设“暖心路” 架起“引才桥”

——四平市2025年“春风行动”纪实

本报记者 崔维利 高鸿

铁东区“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

四平市2025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现场。

伊通“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

梨树县将“春风行动”招聘会开到十家堡镇大集。

双辽市春风送岗活动务工人员登车赴江苏南通。

春天,总是充满无限生机;春风,总能给大地送来阵阵暖意。为全力促就业、保民生、助发展,四平市以“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暖民心”为主题,于1月中旬至3月中旬集中开展了2025年“春风行动”,打出搭建供需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创新劳务对接、培育特色品牌等“组合拳”,集中为求职者铺就“暖心路”,为企业架起“引才桥”。截至3月中旬,全市累计举办“春风行动”线上线下招聘会126场,提供岗位2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189人,技能培训覆盖1024人次,让就业创业的“春风”吹遍城乡,温暖万千家庭。

精准摸排供需——

“绣花功夫”编织“就业服务网”

“致广大而尽精微。”就业是民生之本,精准是服务之要。四平市以“摸准岗位需求、摸透群众期盼”为出发点,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构建“线上+线下”“全域+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抽调187名人社干部,对全市188户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对接,让岗位信息“飞”入百姓家,让政策红利“落”到群众心坎上,让企业“招”到实用型人才。

全市统筹,构建全域立体化服务矩阵。四平市打破传统招聘模式,依托“四平直播带岗”劳务品牌,整合抖音、快手、“96885吉人在线”平台等7大线上渠道,高频次密集推送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同步向全市农民工发送《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实现“政策找人”“岗位找人”。线下打破地域限制,将招聘会开到商圈、乡镇大集、产业园区,计划举办70场,实际落地126场,覆盖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20余个行业,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挑”岗位、“选”未来。

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启动仪式+专场招聘”拉开序幕,2月12日首场招聘会吸引了37家企业,1444个岗位涵盖制造、服务、农业等领域。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台,千余份宣传资料化作就业“及时雨”。后续通过微信公众号、快手等平台,开展9场线上招聘会(阅读量3.7万)、6场直播带岗(达成意向216人),同步走访40余家企业、收集500个岗位,实地慰问194名农村劳动者,让就业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一位返乡农民工感慨:“政府把岗位送到村口,把政策讲进心里,咱找工作更有底气了。”

梨树县将“春风行动”招聘会开到十家堡镇大集、企业园区,3月8日大集招聘会提供1200个岗位,150人次政策咨询,发放千余份“就业明白纸”,让返乡青年、留守劳动力“赶集求职两不误”。线上累计发布10场招聘信息,线下举办2场专场活动,线上线下达成就业意向596人,政策咨询超千次,实现 “就业服务不打烊,岗位推送不断线”。求职青年孙旭说:“在家门口赶集就能选岗位,还有专人讲政策,对我们返乡青年太方便了。”

双辽市依托“96885吉人在线”、政府网站、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6次线上招聘推送就业岗位1700个,4次乡镇大集线下招聘发布岗位信息1500个,同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报名、劳动权益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发放宣传资料4500余份。让求职者既能在网上“指尖浏览”,也能到现场“面对面沟通”,实现“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人岗匹配效率提升30%。

铁东区在万达商场举办“商圈招聘会”,55家企业携行政、会计、销售员、操作工、电工、质检员等多个工种2000岗位入场,吸引大量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求职者,百余人次现场达成意向,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资料7000余份。截至目前,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9场,实现了“留岗有关怀、就业有帮扶、用工有支持”的目标。2月14日,铁西区在春汇新世界举办2025年春风行动暨“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暖民心”现场招聘会,前来咨询应聘的市民络绎不绝。招聘会集聚了区域内43家企业,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服务进商圈,精准对接零距离”,涵盖了制造业、纺织业,服务业等多个业态,既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技术研发等优质岗位,也有适合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普工、家政、物流等基础岗位。现场特设“灵活就业创业咨询台”“退役军人就业专区”等特色服务区,满足多元化求职需求。现场同步开放线上+线下招聘平台,企业实时发布岗位信息,一键直达求职者。还提供职业指导、政策解读、劳动权益保障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社保政策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据了解,本次招聘会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

4月13日,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四平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服务吉林高质量发展”专场招聘会暨吉林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家用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提供近7000个就业岗位,吸引了6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前来求职,超过70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求职者张一铭说:“能成功签约深圳宝安区教育局,我深深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招聘双选平台。”

强化技能培训——

校企协同打造“工匠蓄水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技能是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钥匙。四平市以“春风行动”为契机,构建“政府搭台、校企合作、精准培育”的培训体系,推动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姻”,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让劳动者“一技傍身”,为企业“量身育才”,点亮多元梦想。

全市联动,打造“培训即就业”闭环。整合8家职业院校、20余家重点企业,建立“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定向输送”全链条,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设康养护理、电商直播、先进制造等23个“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班,参训1024人次。培训结束后,企业直接参与考核,合格者优先录用,实现“培训即就业”。某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定制化培训,填补了我们的技能人才缺口,员工上岗即上手,效率提升超过20%。”

按需施教,培育“特色工匠”。伊通县针对“外出务工、本地创业、电商营销”三类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三向培训”:对外出务工者,开设康养护理、冰雪旅游服务等市场急需课程;对本地创业者,开设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能;对电商从业者,开设直播销售、农村电商等新兴领域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7期,培训258人次。学员王先生通过电商培训,短时间内就在家乡直播间卖出5000斤特色农产品,实现“手机变农具,数据为农资”。

政企联动,定制“实用课堂”。双辽市人社部门联合残联、妇联、工商联等部门,深入社区、乡村了解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技术培训、政策服务需求,高质高效帮助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对本地各人力资源机构、重点企业、培训机构、用工企业进行调查,收集就业岗位信息3100余个,围绕康养托育、畜牧养殖等领域,开设6个“定向班”,培训280人次。家政学员李女士,原来打零工月入3000元;经过培训后,入职北京高端家政公司,月入8000元。她说:“以前,靠力气吃饭,现在,靠技术挣钱,培训让我端稳了‘饭碗’。”

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破解“用工荒”。四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开设“数控车工定向班”,企业工程师来授课,课程对接岗位需求,学员结业即签订劳动合同。首批50名学员,全部进入企业核心岗位,月薪6000元以上。这种“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的模式,成为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样板间”。

畅通用工渠道——

“点对点”实现无缝衔接

四平的就业服务,不仅“引岗入户”,还“送工到岗”。自正月初三起,启动“点对点”专车输送服务,让农民工从“家门口”直达“厂门口”,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无缝衔接。

全市行动,暖心专车护航务工路。1月31日(大年初三)起,四平市持续组织专车输送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其中,首趟专车满载120名农民工驶向长春新区;2月3日(大年初六),在全市“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欢送农民工外出务工活动上,500名外出务工人员收到政策“暖心礼包”,市领导现场寄语:“带着技能出去,学成本领回来,家乡永远是你们的后盾。”各县(市)区到企业、乡镇举办大型“春风行动”招聘活动,共组织百余家企业入场开展招聘,助力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截至3月末,全市累计发车51班次,输送劳动力2300余人次,覆盖北京、天津、长春等10余个用工集中地。车费全免、“一站式”直达。

岗位分类,实现“精准匹配”。伊通县将1600个岗位按技能层次分类,为普通劳动力提供建筑、家政等传统岗位1200个,为技术人才推送智能制造、电商运营等新兴岗位400个,同步开发县域内现代农业岗位200个,让“体力型”“技能型”“创业型”劳动者各得其所。春风行动期间,人岗匹配率提升至85%。

创业扶持,留住“归巢之雁”。双辽市加速建设2家县级返乡创业基地,通过短信、美篇APP,广泛宣传初次创业补贴政策,7家企业提交申请,10余个咨询电话承载着返乡者的创业梦想。组织青年创业者座谈会,200余名返乡青年共话家乡发展,37户困难家庭获得帮扶,让“归巢雁”变“领头雁”。返乡青年小张说:“政府给政策、给资源、给信心,在家乡创业一样能闯出名堂。”

多方助力,向务工者传递城市温度。共青团四平市委组织开展春运“暖冬行动”志愿服务活动,46名志愿者踊跃参与,累计服务时长1820小时,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常识,提供购票引导、行李搬运、政策咨询等服务;市总工会组建“工会干部+律师志愿者”公益法律服务小分队,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受益人员1200余人,发放法律宣传单千余张、宣传品200余份。市群众艺术馆举办迎新春文化展,6200人次参观;伊通“村晚”直播吸引12.7万人次观看……系列活动让务工者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归属感。

锻造劳务品牌——

“破茧之力”收获“磁石效应”

四平市深谙劳务品牌的“磁石效应”,立足县域特色资源,培育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金字招牌”,让劳动者端稳“品牌饭碗”。

全市布局,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四平市将劳务品牌建设纳入就业战略,构建“一县一品”品牌矩阵。聚焦县域优势产业,双辽“月嫂”、伊通“烧烤师”、梨树“生猪经纪人”等劳务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培训—就业—创业”全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超5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双辽“月嫂”——巾帼技能闯天下。双辽金万佳职业培训学校,开创“移动课堂”,将月嫂培训送到18个街道乡镇,15年来累计培训4万人,2万人赴北上广深就业,2024年订单式培训493人,350人实现“月薪过万”。“双辽月嫂”以专业服务入选“吉林省十大特色劳务品牌”。学员张女士说:“以前,种地年收入3万元,现在,当月嫂半年挣8万元,品牌就是我们的‘铁饭碗’。”

伊通“烧烤师”——人间烟火孕育商机。伊通县整合300余家“烧鸽子”门店,培育1000余名满族烧鸽技艺传承人,将地方美食打造成“伊通烧烤师”劳务品牌。从食材种植到烧烤门店,从本地经营到全国连锁,全产业链带动5000余人就业,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口袋里的财富”。某烧烤店老板李先生说:“顾客认准‘伊通烧烤师’这块牌子,我们的门店开到哪儿,哪儿就有回头客。”

梨树“生猪经纪人”——产业赋能促就业。梨树县依托“世界黄金玉米带”优势,打造“生猪劳务经纪人”品牌,借助“互联网+购销平台”,年交易生猪120万头,交易额31亿元,产品远销40余个城市。职业化培训让经纪人掌握市场分析、电商营销技能,带动42户创业、181人就业,更激活饲料加工、冷链物流等关联产业,创造3000余个岗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打开就业大门,实现“产业兴、就业旺、农民富”。经纪人王大哥说:“有了品牌加持,我们的生猪不愁卖,收入年年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创新模式——“专车输送+权益保障”。四平市宁聚力劳动服务有限公司,建立“用工数据库+技能台账”,精准匹配3000余名技术工人,实现“缺工企业—培训机构—求职者”三方联动,其“专车输送+权益保障”模式,成为劳务输出“标准范式”,让技能型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被省内多地借鉴推广。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