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评论

微专业拓宽高校育人路径

戴先任

微专业更为灵活多变,更注重实用性、实操性,能够扬长避短,有助于弥补常规专业的短板,让高校专业设置更为科学合理。

本学期,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新增微专业。这些课程多是面向本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虽不单独授予学位,但靠着实用性强,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如果说高校常规专业是“主菜”,那么微专业便是“辅菜”。培养大学生能力,既有“主菜”又有“辅菜”,才能让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进而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常规专业培养周期长,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船大难掉头”,这导致常规专业可能存在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而微专业则更为灵活多变,更注重实用性、实操性,能够扬长避短,有助于弥补常规专业的短板,让高校专业设置更为科学合理。

据报道,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已经启动,今年内计划推动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教育部明确,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和交叉复合型,高校应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育部还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自主开发资源,深化校企对接合作,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用人需求,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培训和实习实践。

微专业并非让大学生“不务正业”,而是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丰富和拓展高校育人路径与内涵。让微专业成为高校育人的补充,需要高校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把设置微专业落到实处,让微专业更好与就业市场“有机链接”,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当然,“辅菜”不能替代“主菜”,高校常规专业的地位不可取代,高等教育要能更适应时代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关键还需要常规专业这道“主菜”够“硬”。“辅菜”只能充当配角,常规专业这一“主角”需要进一步发挥好“主心骨”作用。

不管是微专业,还是常规专业,都要“接地气”,重视教学质量、育人质量,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职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助力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