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用7分钟讲解体重管理。一时间,“体重管理”“体重管理门诊”“国家喊你减肥”等话题冲上热搜,与之相关的讨论也从网络空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专家指出,体重管理不仅仅是肥胖那么简单,而是跟很多慢病管理有关。比如肥胖会影响睡眠、心理健康、活动能力等,增加患Ⅱ型糖尿病、心脏病和一些癌症的风险,损害骨骼和生殖健康。
健康是人生之基,更是国之大计。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加强体重管理,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针对肥胖问题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如2024年启动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多地积极完善城市健康步道、优化公园健康环境,多部门进一步推广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关注饮食健康和膳食结构,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遵循适量均衡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体育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加速新陈代谢、消耗多余热量。同时,专业医疗机构要积极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做好营养评估、运动指导、心理干预等各项工作,帮助体重管理者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比减重,如何改善“致胖环境”则是更深层次的挑战。现代社会中,食品工业催生出的高糖高脂食品、久坐少动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快餐食品对传统饮食习惯的冲击等外部因素,均给健康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关注个体层面的同时,更要做好外部环境改造,如优化食品工业的配方、形成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文化等,培育良好的健康环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