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我在英国办展览

张 杰

给副校长利安·埃利斯(Leuan Ellis)教授撕剪影

跨文化对话的序章

2024年10月1日,当飞机降落在曼彻斯特国际机场时,我未曾想到,这次为期3个月的访学之旅将以一场跨越文化鸿沟的艺术展演收尾。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撕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带着30年的艺术积淀,与4位同事共同踏上了英国雷克瑟姆大学这片学术沃土。

雷克瑟姆大学(格林多大学)始建于1887年,这座拥有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群的公立大学,其艺术学院在威尔士地区享有盛誉。在与艺术学院主管史蒂夫·贾维斯(Steve Jarvis)的初次会面中,这位满脸胡子、小眼睛的睿智男人对东方艺术的浓厚兴趣令人印象深刻。当我们展开那幅15米长的《金刚经》时,他反复调整观看位置的动作,像极了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展厅里的中国心跳

2024年12月3日,“张杰撕纸艺术展”在雷克瑟姆大学主校区画廊正式开幕。展厅入口处悬挂的《弟子规》在射灯下投射出细密的阴影,仿佛纸面游动的龙鳞。50件作品分为四个主题展区:教育题材的《弟子规释义》系列用抽象线条解构经典;传统诗词意境区以留白手法营造诗意空间;民俗展区里,《人参故事》用连环画形式讲述长白山传说;最受欢迎的吉祥符号区,不同字体的《福》字组成红色矩阵,引得不少观众在此合影。

每周一下午的现场演示成为展览的亮点。当英国学生看到一张红纸在指间翻折撕扯,转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肖动物时,此起彼伏的“Amazing”在展厅回荡。有位建筑系学生连续3周到场,最后用3D建模软件模拟撕纸过程,这种跨学科的互动远超预期。

超越纸张的对话

展览期间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12月15日的午后。副校长利安·埃利斯(Leuan Ellis)教授驻足《弟子规》前良久,这件耗时3个月创作的作品,每个文字的纹路都清晰可辨。当我即兴撕出他的侧面剪影时,这位素来严肃的学者孩子气地对着光线端详,连声赞叹“这简直就是光的魔术”。

赠予3位教师的定制作品更引发连锁反应。收到《桃李满园》的伊冯娜(Yvonne)教授,次日便带着学生前来研习撕纸技法;获赠《潜心育人》的莲(Leigh Ann)主任,将其装裱在国际处接待厅;最有趣的是收到《静》的萨利(Sally),这位艺术史讲师专门撰文分析撕纸中的阴阳哲学,文章后来发表于《雷克瑟姆校园评论》。

文化镜像中的反思

在威尔士阴晴不定的冬日里,这场展览成为观察中英文化差异的棱镜。英国同事的工作节奏确实较为悠闲,但他们对流程规范的坚守令人钦佩。有位清洁工人在闭馆后仔细擦拭每块展板,这种对艺术的尊重不分职业。

观众的热情超乎想象。有位老妇人每周拄拐前来,最后一次带着放大镜细看《满族婚俗》的纹样;艺术学院的师生自发组织工作坊,尝试将撕纸技法融入版画创作;更有多家当地媒体要求采访,让“撕纸”这个生僻词汇首次出现在威尔士语报纸上。

纸间行走的文化使者

闭幕日当天,史蒂夫·贾维斯(Steve Jarvis)送来一本特别留言簿。翻看那些用不同语言书写的感言,我忽然明白:当利安副校长捧着剪影如获至宝时,当学生们争相体验“手撕汉字”时,这已不仅是艺术展览,而是文明基因的奇妙共振。

30年纸屑纷飞间,我始终坚信手的温度能融化文化坚冰。这次展览共吸引3000多人次参观,举办4场工作坊,促成1项校际合作意向。那些在展厅闪动的手机镜头,那些在工作坊沾满纸屑的指尖,都在续写着千年的撕纸传奇。

归国前夜,雷克瑟姆飘起细雪。展厅墙面上残留的胶痕,像极了撕纸作品的边缘曲线,这让我想起《道德经》所言“大巧若拙”,最质朴的手工技艺,往往能搭建最坚固的文化桥梁。当飞机再度掠过英伦三岛上空时,我知道,那些纸间绽放的中国故事,正在异国土壤生根发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