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一城“新”景今胜昔

——“有座县城叫通化县”主题媒体采风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李铭 孙鑫

4月24日至25日,“有座县城叫通化县”主题媒体采风活动在这座拥有80余项国家级荣誉的县城展开。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记者沿着通化县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的轨迹,在松花石产业园和老坑遗址触摸8亿年前的地质记忆、在快大人参产业园发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发展、在“上湖上”民宿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县域样本。

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不仅是一次采访报道,更是一场关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记录下通化县如何在新时代走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变迁”之路。

石上“春秋”:松花石产业的古韵新辉

“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溢毫,故其宝也。”

用松花石制砚始于明末而盛于清,因深受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历代帝王喜爱而闻名遐迩,享有“砚中官窑”“大清国宝”的美誉。

活动首日,采风团在松花石老坑遗址所在地——通化县大安镇,探访松花石的传奇与魅力,以及产业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时代新生。

在大安镇松花石产业园,饕餮盛“砚”目不暇接,雕工精湛独具匠心,文创新品精美绝伦。

这里,松花砚雕刻大师利用松花石老坑最纯正的翠绿色刷丝纹绿料和西大坡独特的绿白脖、多彩松花石等原材料,设计生产了近500款松花砚、松花石摆件等文创产品,让松花石材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结合,销售火热的同时累计接待游客达1.5万余人次。

产业园负责人张新介绍说:“我们还结合‘哪吒’等热门IP,开发了许多松花石文创产品,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储备松花石雕刻人才,推动松花石文化的宣传以及松花砚的制作工艺推广。”

保护为先、传承为本、开发为要。在松花石老坑遗址谋产业发展新路,“松花石+”产业融合的发展蓝图正在擘画。

老坑矿脉出产的松花石石质温润细腻,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松花石砚颜色、纹理完全相同,是著名的“大清御砚”原料。1997年吉林省政府赠送给香港的“松花紫荆情系根砚”就出自此处。

如今,开辟“石旅融合”新路径,这里正谋划打造集矿脉遗址、地质科普、文化传播、文创开发等于一体的松花石文化园。

“守此瑰宝,我们以项目化思维包装打造松花石产业,重点布局松花玉露高端健康饮水、微晶玉石材料、松花砚博物馆兼产品展销中心等项目,推动松花石产业高质量发展。”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久鸿说。

唤醒山野:“上湖上”“宿”造诗意栖居

当采风团的车辆缓缓驶入大安镇湖上村,一片古朴“村落”在青山绿水间若隐若现。这座名为“上湖上”的精致民宿,于山水胜处悄然改写乡村旅游的格局,并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地域文化表达,成为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的隐逸之地。

“上湖上”民宿位于通化县四方山下,与四方山景区独特自然资源互为依托,是集“吃、住、行、游、学、娱”六位一体的休闲康养民宿聚落。

“打造高品质乡村度假地,合院区设有13所独立院落,还有10座木屋、2座太空舱,共96套房,内设客房、餐厅、茶室、书吧、养生温泉泡池等,溪水环绕、林木掩映。”湖上村党支部书记周云波说,今年“五一”假期所有房型已全部订满。

宿在“上湖上”,室外,红瓦泥墙、石台木栏尽显林海雪原的乡村特色风貌;室内,现代化硬装、文创软装高端时尚,既保留传统村落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设计的度假美学,悠然山居精致雅趣。

食在“上湖上”,山野之味、土地之馈随四季轮转呈现在餐桌之上,时令山野菜、农村笨猪肉,现烙的煎饼,自种的绿色蔬菜、谷物,以及“满族八大碗”等特色美食,用最质朴的食材、最用心的料理,让每一餐都成为连接土地与人文的纽带。

“我们还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制定最贴心、适宜的日程安排,全天候服务,提升游客度假体验。”“上湖上”民宿管家陈颖介绍道。

在这里,游客可以围炉烧烤,畅聊人生;可以寻味山野,品尝东北特色美食;可以闲坐在庭院,看漫天云卷云舒……

背枕青山,心归山野。“上湖上”并非孤立的世外桃源。

深植于生态、文化肌理之中,“上湖上”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形成有机整体。黎明破晓时可登四方山远眺山峦,邂逅蔚为壮观的云海日出,赏一路山花烂漫;闲时,可信步至吉林有色地质博物馆,在丰富的馆藏中“阅读”地球的年轮,山野之趣与文化之韵完美串联。

“参”景正好:人参产业发展“新新”向荣

通化县是国家“长白山人参”地理标志保护县之一、人参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区域、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

活动的最后一站,采风团在快大人参交易市场发现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走进快大人参产业园,浓郁的人参清香扑鼻而来,在这个占地810亩的人参交易集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正在精心挑选着“百草之王”,线上电商年交易额突破16亿元的喜人成绩更是令人惊讶。

“人参产业园入驻商户近千户,电商达600余户,每天大约发出快递1万多单。”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于海波告诉记者,2024年园区实现交易额70亿元,吸纳带动4300多名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创业就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民1.1万余人。

与此同时,探访快大人参产业园记者发现,通化县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人参全产业链发展“新新”向荣。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目前,快大人参产业园已形成“四大板块、一个平台、一个基地”。

人参特产商贸板块,建成商铺9.2万平方米;人参仓储物流板块,建成恒温冷库3.6万平方米,存储人参等产品2.7万吨;人参精深加工板块,建成绿色智能人参加工车间7.4万平方米,人参精深加工车间8200平方米,入驻企业95户;人参文化旅游板块,成功推介“人参之路”精品旅游路线;人参电商营销平台,电商销售额位于全省农村电商综合排名第二位、人参产品电商销售第一位;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拥有林下参标准化种植基地1.3万亩。

“目前,产业园内人参产品达400多个品种,年可生产人参皂苷3万公斤、人参饮品3000万瓶、人参饮片40吨、人参蜜片等人参食品900吨。”于海波说。

通化县专注人参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拓展……正逐渐从人参“资源大县”迈向“产业强县”。

活动结束当天,采访团还在通化县快大茂镇河堤路“杏福大道”上,一览千树杏花灼灼绽放,通化县县域发展的勃勃生机正如这满树繁花,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绚丽绽放。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