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中办国办此前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大力提振消费等指明了实践路径。家庭消费作为社会消费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释放家庭消费潜能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命题,更是时代课题。未来,应将家庭消费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把握其发展趋势、变化,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技术赋能等手段,更好激发各类家庭消费意愿、提升消费能力,使其实现“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进一步释放其消费潜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家庭消费是指以家庭为单位所进行的消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消耗、文化生活消费、服务消费等方面,其消费结构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结构、市场供给情况、家庭所处的地理条件、生活环境、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家庭成员构成、收入情况、兴趣爱好等。它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生产、流通和分配环节的良性循环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家庭消费需求逐渐从基础需求向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多元化方向升级,传统生存型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显著提升,物质型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服务型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讲物质转向重体验,从眼前用得着的东西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诗和远方”。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的强大动能,激活家庭消费需求、发挥家庭消费的牵引作用,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支点。必须以系统思维从供需两侧发力,打好提振家庭消费的组合拳,让其更好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强化制度和政策支撑,不断破除影响家庭消费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障碍。科学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是激发家庭消费潜力的保障,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扶持作用,助推家庭消费提质增效。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居民增收,强化家庭消费原动力。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提振消费必须解决居民收入增长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路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家庭消费能力和市场消费信心。另一方面,要优化消费环境,提升用户体验。消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意愿和行为,要健全产品追溯体系、信用惩戒机制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消费信心。推动制定新兴消费领域行业标准,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元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不断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构建家庭消费增长的新范式。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创新是释放家庭消费潜能的关键所在。要持续加大市场创新力度,通过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丰富新颖的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家庭加入消费行列。一是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持续拓宽家庭消费领域和市场空间。二是顺应家庭消费更趋向选择健康、绿色环保产品的转变,在产品供给和服务配套上下功夫,以新能源汽车消费为例,可针对老旧小区、农村地区、高速公路等区域充电难问题,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解决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后顾之忧。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政策与消费政策形成合力,通过碳积分、绿色补贴等政策引导消费转型。三是促进生活服务消费创新。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推动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结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配齐购物、餐饮、家政、维修等社区居民服务网点,为持续释放家庭消费潜能奠定基础。四是进一步推动文旅消费创新。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引导旅游景区景点、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合理延长经营时间,用优质服务更好吸引家庭消费群体。不断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因地制宜开展冰雪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消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