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张金凤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调“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背景下,必须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评价激励、多方协同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构建起科学、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体系,为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专业化人才梯队。人才培养是构建老年照护服务人才队伍的基础环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紧跟数智化时代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伦理等内容深度融入老年照护专业课程,同时强化医学、护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老年慢性病管理课程中,融入智能监测设备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利用数据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在实践教学方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智慧养老企业、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将行业前沿技术和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无缝对接。同时,构建“线上+ 线下”相融合的教学培训模式,线上利用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习渠道;线下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操作训练,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模拟居家照护、康复护理等复杂场景,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为行业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开展分层分类职业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开展分层分类职业培训,是提升老年照护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行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为制定更高等级技师岗位评价规范、开展针对性培训提供了制度支撑。实践中,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岗位和级别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数智化培训课程。针对基层养老护理员,重点培训智能监测设备使用、基础数据录入等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日常照护工作;对于管理人员,侧重于智慧养老平台运营、数据管理与分析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针对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不同专业岗位,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满足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要持续开展照护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有效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数智化应用相关研讨会,鼓励从业人员分享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行业内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优化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激发老年照护服务人才队伍活力的关键。在评价方面,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单一的技能考核模式。将服务创新能力、数智化设备应用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等新技能纳入评价指标,从多个维度对人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人才在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在激励方面,建立与技能水平挂钩的薪酬体系。对能够熟练运用智能设备、利用数据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设立创新奖励基金,鼓励从业人员提出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的创新方案。积极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设立“技术专家”“首席照护师”等岗位,为专业人才提供非管理类的晋升路径,让他们在技术领域更加深入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强老年照护人才的伦理教育和规范建设,将职业伦理和数据安全纳入培训内容,强化照护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和伦理决策能力。制定数智化应用的伦理规范和操作指南,明确在使用智能设备和处理老年人敏感数据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确保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强化多方协同联动,凝聚队伍建设合力。老年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一方面,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定相关照护工作的标准规范,明确服务的法律要求,加强行业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人才培养项目、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创新研发等工作开展,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关企业应承担好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与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和实践机会,让其在亲身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合老年照护需求的智能设备和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技能的广阔空间。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老年照护职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开展助老服务,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老年照护服务,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老年照护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