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经济

与土地“秸”缘

——马超的返乡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万双

近年来,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玉米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示范项目,在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的同时,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在双辽市茂林镇,有这样一位与土地结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年轻人——马超。

“在我们茂林镇,我先迈出这一步,无论多苦多累,一定要把这个事做到底做好。”带领更多乡亲致富,是马超回乡创业的初衷。

马超是双辽市茂林镇新兴村人。2019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离开了自己在天津经营多年的房地产销售公司,选择回到故乡创业。他在外地十几年,一直想回家做点啥,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带动身边的百姓,最初他和同学联系,同学都问,你会种地吗?你会农活吗?拖拉机会开吗?……心气正高的他自然并不把这些当回事,这些都阻挡不了他回去的决心。

然而,返乡创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几年,马超尝试了养牛、养羊和用秸秆制作黄贮饲料等,但是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等因素的影响,效益都不是很好,2020年他赔了800余万元。

2022年,我省大力推广玉米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示范项目,可以在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玉米秸秆粉碎并加入菌剂打包,直接进行发酵。不仅省时省力,每公顷还可以节省300—400元的收割费用。双辽市畜牧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这个技术告诉了马超,还为他带来了配套专项补贴的好消息,这让马超迎来了创业的转折点。

“当时是投资300万元,省里给100万元补贴,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给百姓做土地托管,种子、肥药由百姓自己买,机械人工都由我们负责,我们负责种,负责回收秸秆,这样就把土地集中起来。”马超说。

茎穗兼收技术为农户们减少了支出,土地托管又节省了人力,合作社每年还能给周边乡镇提供几十个临时工作岗位。今年,省里又出台了新政策,对茎穗兼收作业进行补贴,每亩补贴不超过85元,这让大伙儿都鼓足了干劲。通过整乡整村推进,如今马超的合作社里托管的土地已经从第一年的70公顷,扩大到了现在的2000多公顷。他们还通过电商直播、免费、平价、低价试用等多种方式,把生产的青、黄贮饲料销售到了各地,让更多养殖户喂上了优质、低价、放心的秸秆饲料。合作社得到了越来越多父老乡亲的认可,甚至还有来自天津、辽宁等地的团队,来向他学习技术和模式。

“去年我们购置了6台茎穗兼收机器,作业面积比之前翻了3倍,光是秸秆效益就可达到400万元,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土地达到3000公顷,把成本降下来,解决一部分就业,把乡亲们的收入提高。”靠着一步一个脚印,马超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