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白城市水稻计划播种402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5月以来,白城各地抢抓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全面开启水稻插秧作业。在机械化插秧、无人机运苗、侧深施肥、激光育苗等一系列科技举措的加持下,全市的水稻生产焕发出一派新气象。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镇赉县嘎什根乡是全县“水田第一大乡”,泡田后连片的水田,宛若“天空之镜”,白云倒映水面,美不胜收。连日来,镇赉县组织农技专家走进嘎什根乡,手把手指导农户插秧。
“这个品种的稻苗,间距保持在20—30厘米最佳,既能保证光照通风,又可为高产打下基础……”农户们认真地聆听专家的讲解。“专家来得太及时了,有技术兜底,今年丰收稳了!”新荒户村村民潘永波说。
在嘎什根乡嘎什根村,村民胡立江今年种了10垧“中科发5”水稻。谈及选种原因,他信心十足:“该品种产量高、抗倒伏,还耐盐碱,特别适合咱这里的土地。再加上县农业农村局和省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收成肯定错不了!”
作为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大县,镇赉县今年水稻种植155.9万亩,主产区集中在嘎什根乡、五棵树镇、大屯镇等地,水稻插秧工作预计5月25日全面收官。
近年来,镇赉县在提升水稻产量的同时,着力发展品质农业。通过与吉林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引入新质生产力,改良土壤、培育良种、推广新技术,推动水稻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全县正向着吉林省“水稻品质第一大县”目标迈进。
科技助力提效率解难题
在洮北区金祥乡平顶村,种植户姜宁操控着高速插秧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为大地织着绿装。“我这130亩地,3天就能完成插秧,使用机器插秧的均匀度和深浅度都非常精准。”姜宁说。
不远处,一场特别的“空中作业”正在进行。一架无人机稳稳悬停在育苗盘上方,机械爪抓起40公斤重的秧苗运输袋后迅速升空,向百米外的水田疾驰而去。“我家种了6垧地,往年人工运苗需要七八个人,四五天才能运完。如今一人一机,两天就能运完。”种植户孙玉峰望着不断往返的无人机,眼中满是欣喜。
针对今年春季气温偏低的实际情况,洮北区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全程跟踪指导农户及合作社的水稻春耕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全宝村水稻种植户钟建航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技人员正在指导他做好插秧后的田间管护工作。“如果遇到晚上温度低于12摄氏度以及大风天气,要加深水层,进行深水护苗,水层要达到苗高的三分之二,通过水层减少低温冷害对稻苗的影响。温度升高之后要适当降低水层,增加地温,让水稻苗快速分蘖。”洮北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吴俊龙说。
看着眼前壮实的秧苗,钟建航介绍,今年水稻育苗先期温度低,为避免对水稻出苗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农技人员指导他降低床面湿度,让稻苗快速出齐,之后又指导他追施肥料,喷施生根粉,效果非常好。
据了解,今年洮北区水稻种植面积96万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插秧作业。全区出动拖拉机、搅浆机和插秧机等机械设备3000余台套,无人机700余架,有效加快了插秧进度。预计在5月末可完成全部插秧工作。
开拓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走进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有机水稻育苗大棚,激光植物生长灯下,嫩绿的水稻苗长势喜人。
“激光设备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经激光照射后培育出的水稻苗,插秧后缓苗快,水肥吸收效果也特别好,可提升有机水稻产量10%左右。”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于修兰说。预计在5月中下旬,这些水稻苗会移栽至大田。
今年该公司将继续实施有机加绿色种植模式,预计种植稻田1万余亩。公司采用“综合种养模式”,以田养鸭鹅、以鸭鹅促稻、水稻护鱼蟹、鱼蟹食虫草,形成鸭鹅鱼蟹稻互促共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信达农业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路径。“我们在改良土壤和改变种植环境的同时建设有合作社、家庭农场、大米加工厂、有机肥厂和有机猪场。”于修兰说。公司自建育苗大棚68座,全自动鸭舍20座,鱼塘2个,全力保障盐碱地改良工作有效开展。这一模式不但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还以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在盐碱地上落地提供了“信达样本”,为大安市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