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深化产教融合 共育高技能人才

徐玉兰 吴俊芳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在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力量,肩负着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引导其走好产教融合之路尤为必要、尤为重要。当前,吉林正处于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广大职业院校须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际,积极探索多元协同、精准育人路径,为加快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打造对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是提升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当前,市场变化节奏加快,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职业院校应瞄准区域重点产业主动布局调整,通过专业共建、课程共研、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比如,一汽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定制班”,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设计、师资培训、实践指导,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同步更新,通过“项目驱动—实景教学—就业直通”等贯通式安排,既提升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也增强了企业用工的针对性和稳定性。实践中,应探索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平台设立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中心等实体化载体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从“合作招生”向“协同育人”的转变。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完善服务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推动产教融合落地的关键支点。广大职业院校应按照“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要求,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一方面,建立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农业、冰雪经济等吉林优势产业,前瞻性布局专业方向,及时更新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实践型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加强真实项目实训和岗位场景模拟,推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岗位融入”贯通转化,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延边某职业院校与本地民族特色食品企业共建实践平台,实施“双导师制”教学,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独立操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聚焦县域拓展,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延伸。职业教育对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县域存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专业设置碎片化等问题,影响了基层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广大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县域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衔接合作,围绕农村电商、农机装备、生态养殖等领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本地培养—本地就业”路径。同时,依托职教集团、联合实训中心等平台,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要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远程实验操作等方式,有效突破时空物理边界,提升偏远地区的教育可及性和教学质量。比如,白山市通过整合本地山珍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技服务站资源,设立县级技能实训中心,实现了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汇聚多元力量,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支撑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职业院校要积极融入地方产教融合发展网络,深化与行业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对接,增强资源整合与项目协同能力。当前省内外已有多个政策平台和试点机制为学校提供了实践土壤,如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建设试点等,职业院校应积极挖掘和用好这些政策红利,拓展产教融合空间。要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申报育人项目、参与“职教+科技”融合工程等形式,推动企业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育人”,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共同体。同时,借助职业发展教育实践育人平台,参与典型案例展示、协同育人模式交流、实践成效评估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路径,提升产教融合质量与服务效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