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吴晓峰 沈万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新征程,吉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当前,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复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做好这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原则,坚守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方法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根基。

强化“有形”筑基,夯实民族交往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基础影响意识形态发展。共同体意识培育离不开可触可感可及的物质支撑。要坚持“有形”筑基,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通过历史、具体、现实的客观载体,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活用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持续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运用立体化展示、数字化复原等手段,实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具象呈现与活化利用,比如对朝鲜族古村落、满族古城墙等的保护开发利用,更好厚植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二是培育民族特色产业,推动民族手工艺、少数民族歌舞、民族文创产品等与吉林冰雪经济、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非遗+文旅”“歌舞+文创”等新业态,形成以产业融合促进民族交融的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族地区智慧交通、通信、网络等方面建设,打造跨区域物流与信息共享平台,为各民族深度交融提供可靠保障。

强化“有感”铸魂,夯实民族交流的文化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挖掘各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将其充分融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研学等多元渠道,增进各民族情感交流,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强化文化浸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创作反映共同历史叙事、彰显时代民族精神的影视剧、舞台剧等精品力作,激发群众深层次的情感共振和价值共鸣。优化传播矩阵,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和新技术等传播手段,广泛讲述各民族“四个共同”的生动故事,打造浸润式传播生态,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强化“有效”固本,夯实民族交融的社会基础。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制度保障、经济赋能与社会治理为重要着力点。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让民族平等理念渗透于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保障各民族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与资源投入,大力支持人参、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明确基层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并将其深度融入基层党建,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入脑入心、落地生根;持续强化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有效维护边疆稳固与社会和谐。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