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不少大中小学生将利用假期时间,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拥抱美好时光。但快乐游玩的同时,大家要警惕草丛、树林、溪流等地方蠢蠢欲动的各类“虫刺客”,确保自身安全。对此,我们采访了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陈日曌教授,为大家准备了户外游玩必备防虫手册。
“刺客”一号:蜱虫
活跃期在每年4月至10月,主要分布在灌木丛、树林、草原、部分城市公园、绿化带。蜱虫虽小,但其体内却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原虫等,不仅会贴在人的皮肤上吸血,还会向人体内注入毒素及有害病原体,轻则引发皮肤红斑、水疱、溃疡,严重者可伴发脑炎在内的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应对方法:在植物茂盛的野外活动时,尽量不要将肢体暴露在外。一旦发现身上有蜱虫,切记不要硬拽,可以将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而亡,蜱虫脱落后立即进行局部消毒。被蜱虫咬伤后,有一定的潜伏期,若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刺客”二号:隐翅虫
活跃期在每年6月至9月,分布范围广,喜欢潮湿环境,多栖息于潮湿草地、腐烂植物堆或农田中,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隐翅虫体色红黑相间,体液中含有毒隐翅虫素的酸性化合物,皮肤沾上后会有明显烧灼感,接触部位呈片状红斑,红斑上伴有水疱及小脓疱。
应对方法:夜间关好纱窗,睡觉时放下蚊帐,避免接触。如果隐翅虫不慎掉落到皮肤上,尽量避免去拍打,用衣物给它轻轻掸掉或者轻轻吹掉,避免其体液侵犯到皮肤。如果虫体破裂立即用胶带粘除残留,若局部被毒液“烧伤”,首先用肥皂水清洗局部,再外敷炉甘石或激素类药膏。症状明显时,应配合内服抗过敏药,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刺客”三号:蚊子
每年5月至10月都是蚊子的活跃期。蚊子在叮咬时会分泌消化液注入皮肤受损处,引起局部红肿、瘙痒,十分难受,甚至还会传染登革热、疟疾等。
应对方法:在居室内安装纱窗和蚊帐,外出时,选择浅色长袖衣裤,不仅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还能利用蚊子对深色衣物的偏好,降低被叮咬风险。如被叮咬,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含薄荷脑等止痒成分的药剂清洗。此外,也可以使用清凉油、风油精等止痒驱蚊用品。
“刺客”四号:蜜蜂
每年5月至8月,蜜蜂采蜜和繁殖活动最为频繁。被蜜蜂蜇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痒痛。如果身体被蜂群蜇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症状。
应对方法:在红肿中央处(多有个小瘀点)找到毒刺,并用针尖或镊子挑出,然后用肥皂水、小苏打等碱性溶液湿敷。痒痛明显者可口服抗过敏药,但如果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刺客”五号:蜈蚣
活跃期在每年4月至10月。蜈蚣昼伏夜出,喜欢阴暗环境。被蜈蚣咬后伤口是两个瘀斑,被咬伤部位有典型的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其周围可能出现血疱、水疱、瘀斑,还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及抽搐等中毒症状。
应对方法:外出穿长袖长裤及穿好鞋子后再翻动杂物或者清洁庭院,避免光脚进入潮湿草丛及朽木附近。室内保持干燥整洁,定时清理无用杂物,夜间关闭好门窗。若不慎被咬伤,应立即清洁伤口,用清水或者肥皂水冲洗伤口,减少毒液残留。如果在野外,可外用马齿苋、蒲公英等鲜草捣碎外敷,中和蜈蚣毒液。有条件的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救助。
“刺客”六号:蚂蟥
每年6月至8月是蚂蟥的活跃期。大多数蚂蟥会以吸盘吸附于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红肿、瘙痒。蚂蟥分泌的水蛭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容易导致咬伤处伤口流血不止,还存在感染的风险,甚至导致脓毒血症、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应对方法:吸附于皮肤上时不可强拉,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打周围皮肤,或用盐水涂搽局部,蚂蟥就会放松吸盘而脱落。在虫体脱落后,一般用碘伏等进行局部消毒。如果出现严重症状或不适,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