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替我看看胜利后的中国。”回忆起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老兵郑清明脑海中浮现的是战友牺牲前对他说的这句话。
1933年,郑清明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6岁时,他的父亲因一场意外离世,家里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我12岁那年,亲眼看见日本侵略者冲进村庄,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他们把我家那口仅有的铁锅砸了,把高粱米全倒在地上踩,房子也被他们烧了。”
说起当年的遭遇,郑清明本能地攥紧拳头。“日本侵略者三天两头来扫荡,我们的日子更是没法过了。有时候半夜听见敲梆子,就得赶紧往庄稼地跑,躲在坟圈子里过夜。有一回,他们突然进村,把邻居大伯抓走了,后来再也没见着人。”那时,郑清明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把侵略者赶出去,让乡亲们过上安稳日子。
1945年2月,郑清明听说八路军来招兵,便揣着捡来的几个子弹壳去了现场。当时的他站起来还没有枪高,征兵的同志看了直摇头。“我能背药箱,能送信,敌人看我是个小孩,也能放松警惕。”就这样,郑清明来到山东军区一个部队医院学习。
“我记得同期的同学也才十七八岁,他们教我包扎伤口,用竹片做夹板。”别的战士扛枪,郑清明扛的是绷带和止血钳。个子矮小的他,药箱带子得在腰上缠两圈才能背稳。“日子艰苦,但是我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下去。我扛不了枪,那就扛药箱,多救几个战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郑清明有了独自处理伤员的能力。“有一次,我救治一名战士,他腿上中了弹,我用绑腿和竹子给他做担架。然而刚抬起来没走多远,又一颗子弹飞过来,正中他的胸口。那时候我深刻意识到,战场上救人跟打仗一样责任重大,一定要分秒必争。”
退役后,郑清明选择回到家乡务农。“我是当过兵的人,退役后,农田就是‘战场’,这场仗必须打赢。守不住农田这块阵地,就得饿肚子,还怎么建设国家。”
平日里,郑老时常叮嘱晚辈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国家富强了,老百姓才有好日子,所以我们都要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