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长春

百年老街焕新彩 一城文化绽芳华

——从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说开去

新民向新主题打卡点。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揭牌。

新民大街上的历史建筑都格外有特点。刘佳 摄

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 刘佳 摄

“新民1445”雕塑。

写在前面:

当历史的砖瓦碰撞现代的霓虹,当百年街巷邂逅鲜活的人潮,7月5日、6日,盛大开街的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了从岁月标本到城市会客街区的惊艳蜕变。

这条承载着春城记忆的老街,不再只是凝固的历史印记,而是以“古今交融”的鲜活姿态,为城市文旅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开街现场,人潮如织的热闹景象正是新民大街焕新魅力的最佳注脚。复古公交站亭下游客驻足拍照,街边花海与特色路灯相映成趣,身着华服的“历史人物”穿梭在人群中,让整条街道化作沉浸式的时空剧场。先锋表演与年代巡游秀的怀旧风情交织,现代艺术装置与百年建筑彼此呼应,这种奇妙的反差感,正是新民大街最动人的吸引力——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此次改造突破了传统历史街区“修旧如旧”的单一模式,创造性地将市政设施升级与文化体验重塑相结合。地下管线的智慧迁改,让街道既有“面子”更有“里子”;4.5公顷口袋公园与13个院落的拆围透绿,让城市空间真正回归市民。29家特色品牌的入驻,尤其是13家东北首店的落地,更展现出老街拥抱新消费、新潮流的开放姿态。

从开街首日“新民 1445”雕塑和博物馆揭幕的庄重仪式,到持续两日的沉浸式巡游,再到未来两个月不间断的夜跑、音乐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新民大街构建起全时段、多维度的文旅体验矩阵。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模式,不仅激活了街区的商业潜力,更推动长春文旅从“景点打卡”向“全域沉浸”转型。

当历史底蕴化作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新民大街正用实践证明:城市更新的终极价值,在于让历史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老街焕发永不褪色的生命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为长春文旅注入新动能,更为全国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春城方案”。


7月5日,阳光洒在长春新民大街上,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百年老街,在历经百余天的精雕细琢后,以全新的姿态惊艳亮相。

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广场,全长1445米,新民大街犹如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长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匠心雕琢,老街展新颜

走进新民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宽且古朴的人行步道,青色与锈色相间的石板路,透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在崭新的铺设下焕发出别样生机。每一块砖石都被精心安置,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脚步声。

沿线13个院落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曾经高耸的围墙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疏朗的绿篱和通透的景观。通过拆围透绿、空间退让等举措,4.5公顷的绿地豁然开朗,13个口袋公园如珍珠般镶嵌其中。这些口袋公园各具特色,根据院落的高低落差、树木姿态和建筑风格量身打造。园内绿植错落有致,凤仙、孔雀草、香彩雀等新品种花卉竞相绽放,为街区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休闲座椅、木栈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部分座椅还贴心地配备了手机充电功能,让市民和游客在享受自然与历史的同时,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

在市政设施提升方面,建设者们可谓下足了功夫。地下通信、给水、燃气、热力管线纷纷迁改至路外。交通、路灯、公安监控等设施实现多杆合一,简洁美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全线所有井盖都设置了编号,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方便精准维修。异形收水口优化了收水工艺,即便是在雨天,行人与车辆也能畅行无阻。崭新的公交站亭成为了“网红打卡点”,棕褐色廊架搭配复古的装饰窗,典雅别致,一字排开的长椅为等候公交车的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空间。

建筑提升让新民大街的风貌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长春日报社旧址华丽转身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这座街区的“文化心脏”向世人展示长春的历史脉络。以《新民更新》《长春故事》《长春时间》《城市之光——先生北上》《长春非遗》等五大展览构建城市记忆图谱,从不同维度串联起长春的历史。

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吴彦祖咖啡、言几又书店、三旬糖水等特色品牌纷纷入驻,让文化体验与消费需求完美融合。沿街的银贸大厦、中泰海洋馆、吉林电视塔等非文物建筑也进行了外立面修缮和景观提升,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新民大街独特的天际线。

创新引领,文化活起来

此次新民大街的改造提升,处处彰显着创新的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一核一轴多节点”的全新格局。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历史街区的文化展示核心和第一目的地,它将通过丰富的展陈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游客深入了解长春的历史文化。新民大街作为历史文化轴,线性串联整个街区,人们在行走间,便能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多节点”则是沿线的13处院落,通过适度开放、增加文化展示和布局特色主题业态,成为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街区空间,让历史不再遥远,触手可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新民大街也探索出了新的路径。“戴上AR眼镜可以看到地质宫,好像就在里面游览。”游客李俊赫表示。街区引入了数字化导视系统,支持AR交互和360度实景漫游,游客只需通过手机,就能深入了解每一处历史建筑的背后故事,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7月5日开通的双层观光巴士,配备智能讲解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游览体验。

开街盛事,城市添活力

开街当日,新民大街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新民 1445”雕塑正式揭幕,其独特的造型寓意着新民大街1445米的长度,更象征着这条街道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前,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满怀期待地等待入馆,去探寻长春的历史脉络。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史料,仿佛将长春的历史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街区内,国际化的街头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新民大街的开街,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娱乐好去处,更对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价值来看,它承载着长春百年来的历史记忆,通过改造和开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春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城市精神。从文化价值而言,它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让历史文化“活”了起来,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从旅游价值来讲,它进一步完善了长春市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成为展示长春城市魅力的新名片。同时,新民大街与周边的红旗街、桂林路商圈联动,商业促销、明星见面、作家签售、网红探街、音乐演出等活动此起彼伏,延伸了文化辐射力,使这里成为了消费新热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夜幕降临,新民大街上华灯初上。100套定制华灯以新民大街伪满民生部旧址顶端造型为灵感,灯杆融入红山玉龙文化元素,柔和的灯光洒在街道上,为老街增添了一份浪漫与神秘的氛围。中央景观带的仿生LED鸟巢灯,白天是艺术装置,夜晚则营造出零眩光的温馨氛围。文化保护院落通过替换光源实现“最小干预”,在灯光的映照下,历史建筑的轮廓更加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此时的新民大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长春的夜空。

新民大街的华丽转身,是长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它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着新的篇章。未来,这条百年老街将继续承载着长春的历史与文化,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前行,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城市记忆和向往的文旅胜地。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