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筑就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用青春热血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老兵孟繁德就是这支英雄队伍中的代表。
日前,记者在长春市采访了孟繁德。已经98岁的孟老听力不太好,但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老人记忆犹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当时年仅10岁的孟繁德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敌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仅在我们村就有6名村民遇害。”回忆起往事,孟老语气沉重。受抗日骨干父母的影响,孟繁德在11岁那年参加了山东省长山县儿童团,并担任团长。“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赶走日本侵略者,让乡亲们都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
尽管年纪小,孟繁德和小伙伴们都毅然投身抗日宣传工作。“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想到不把侵略者赶出去就没有好日子过,我就更加坚定了为抗战出一份力的决心。”孟繁德说。这段时间里,他经常带领小伙伴走几十里的山路,穿越日军和汉奸设立的重重关卡,到附近村庄、乡镇传播抗日救国歌曲,将爱国抗日精神传递给父老乡亲。
1940年10月,13岁的孟繁德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战地卫生员。在反“扫荡”的间隙,孟繁德和战友们争分夺秒学习各类医疗知识。“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我们居住在卫生训练队搭建的木棚里,靠火把照明,用木头铁丝制造各类医疗器械。”回忆起那段岁月,孟繁德感慨万千。尽管学习生活环境艰苦,大家都咬牙坚持着。经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孟繁德掌握了战场救护知识,被分配到清西军分区野战所担任卫生员。这位少年卫生员,就此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征程。
随着抗日力量的逐渐壮大,日军开始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我军抗日根据地,企图阻止我军信息联络,孤立我军,进而逐个击破。在一次反扫荡中,孟繁德所在的军区医院被日军炸毁,很多在那里就医的战友再次被炸伤,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他主动请缨,前后两次穿越敌人设置的严密封锁线,与战友们步行几百里,一起用担架把伤员送到军区总医院,确保伤员们得到及时救治。“这次任务非常艰险,当时心里是害怕的,但对部队的感情、对战友的情谊让我坚持下来。”提及峥嵘往事,孟繁德仿佛又回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又回到了与战友们生死与共、情同手足的岁月。
1945年2月,历经战火洗礼的孟繁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在一场战斗结束后,孟繁德和战友们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那一刻,我们都哭了,心里满是激动和感慨。”孟繁德回忆说,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成为他永生难忘的记忆。
1947年6月,四平攻坚战打响,战事异常激烈。时任看护长的孟繁德在距前线200米处设立卫生救护所。“敌人的飞机进行地毯式轰炸,卫生救护所塌了半边,我被埋在废墟里面。”被战友救出时,孟繁德全身负伤30多处,膝盖肿得厉害,右膝和腰椎严重受伤。“那时候顾不上那么多,只想着救人要紧。”孟老指着右膝回忆道。
1948年解放鞍山战役中,孟繁德带领担架队抢救伤员时遭遇炮击。“刚出院墙门口,一颗炮弹就落到了跟前,左脚被炸得血肉模糊,小腿也受伤了。”孟繁德腿中的弹片直到在长春历经三次清创才取出,如今只能依靠拐杖走路。
岁月流转,如今98岁高龄的孟老保持着规律的生活,坚持养花种树、读书看报。尽管行动不便,但他持续学习的习惯从未改变。在采访中,孟繁德这样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正是千千万万像孟老这样英勇的军人浴血奋战甚至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希望青年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牢记党的嘱托,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