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出海”

林卫星

推动文化出海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与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要守牢文化根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加强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力量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内生动力,也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其破圈出海,首先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树立从容自信的文化传播心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持续高涨。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做好去芜存菁的拣选工作,着重挖掘传播那些具有恒久历史价值、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可以促进人民精神境界提升的文化资源,以“守正创新”理念创造性地发展和传播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应做好把关工作,以法律规范与指导性政策等引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当好文化出海的“监管人”,为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贡献力量。

拓宽传播渠道,找准数字时代的传播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数字时代,网络已成为覆盖面最广的文化传播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过去,我们的海外文化传播更侧重于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包装的重要性。新时代要进一步适应现代网络社会特点,打造形式多样的、节奏快速的、反馈及时的文化产品,增强产品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持续提升传播效能。进一步拓展渠道终端、创新方法手段、丰富产品形态,在信息技术赋能下,着力构建具有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权威性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培养更多了解新媒体传播特性的文化传播人才,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海外文化传播,吸引更多海外华人、留学生、国际友人等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群体的加入,搭建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网络,再由虚拟网络反哺现实空间的文化国际传播循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促进文化认同。

守牢文化根基,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精准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为多元文明和谐共生提供了价值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立足文明多样性现实,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对外阐释传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发挥好文化民族性特征在维系特定族群身份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和传承生存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擦亮“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色,挖掘传统文化符号背后的现代价值,以创新精神塑造经典文本的现代表达,打造一批通行于世界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以“中国式表达”推动构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传播格局,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持续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