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褪,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已碾过夜间积存的露水;华灯初上,快递员还穿梭在楼宇间投递未送完的包裹。他们是穿梭在城市血脉里的“流动音符”,用双脚丈量着群众“美好生活”的刻度。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寻常的“奔波”,藏着多少“卡壳”的尴尬——进不了的小区门、绕远路的配送单、找不到的歇脚处,像一根根细刺,扎在“城市闯关者”的日常里。
这些“卡壳”背后,藏着现代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当千万小哥成为你我美好生活的守护者,城市该如何接住他们的辛勤付出?在杭州“小哥码”的数字温度里,在深圳“蜂汇一条街”的烟火气中,在洛阳“小哥学院”的琅琅书声中,答案一目了然。那些被解决的“最后一百米”难题,那些被看见的“累了、饿了、需要歇”的诉求,都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城市的高度,不在摩天大楼的层数,而在对待每个奔跑者的温度。
“畅通”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杭州湖滨花园用“人车共进+轨迹追溯”化解安全与效率的矛盾,本质是社区牵头、居民与外卖小哥协商共治;深圳大冲社区的“暖蜂商户”能让外卖小哥学厨艺、享折扣,靠的是商户与平台资源的双向流动;洛阳瀍河区的暑托班面向骑手子女开放……这些探索之所以有效,恰在于跳出了“管理思维”的窠臼,把外卖小哥从“治理对象”变成了“服务伙伴”——当他们的声音被听见、需求被尊重,城市的服务网络便会真正铺满他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城市治理的精度,要落在“最后一百米”的细节里。然而,现实中还有许多“卡壳”待解。有的小区仍以“安全”为由将外卖小哥拒之门外,有的驿站建在“无人区”无人问津,有的权益保障还停在“纸面承诺”。让这些“城市闯关者”的脚步更轻盈,就需要城市管理者乃至小区物业换位思考,沉浸式体验“当一周骑手”,感同身受地摸准外卖小哥们的“后顾之忧”,消除人为设置的障碍,让“最后一百米”的快递之路平坦畅通。惟其如此,每天从早到晚辛苦奔波于街道上的外卖小哥们才能顺利、快速地服务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