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社会

夏日再访“露营热”——

莫让不文明现象煞风景

本报记者 马贺 韩玉红

在草坪上露营,从清新气息到悠闲氛围,都让人体验感十足。 本报记者 马贺 摄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忙碌奔波,露营这片“诗与远方”的栖息地,愈发成为人们心灵的向往。一顶顶帐篷在长春的河畔、公园、郊外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方式。然而,“露营热”的背后,不文明现象——乱扔垃圾、破坏植被、违规用火等行为屡见不鲜,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市容,还存在安全隐患,给美好的自然画卷抹上了刺眼的污渍,成为美丽风景中的一丝遗憾。

乱象频发,美景蒙尘令人忧

夏日的伊通河畔,阳光洒落,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的河面与翠绿草坪相映成趣,成了露营爱好者的“天然乐园”。可热闹散去后,这片美好却常被垃圾“侵占”:食品包装袋、饮料瓶、一次性餐具散落各处,野炊后的炭灰随意丢弃,草坪上甚至留下焦黑的烧灼痕迹,与周边的绿树清波格格不入。

在伊通河沿线临近北湖大桥的区域,草坪上市民丢弃的竹签、破碎餐盒随处可见,泡沫箱被踢到水边,招来成群蚊虫。有市民拍下对比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垃圾“入侵”前后的步道,反差刺眼。“刚来时看美景特舒心,瞧见这些垃圾就只剩糟心了。”带着孩子来露营的李女士说,本想让孩子亲近自然,却得时刻提醒他当心脚下——怕踩到竹签,怕被垃圾绊倒,好好的体验全被破坏了。

市区郊外的露营乱象同样触目惊心。净月二环路旁的小溪边,绿树成荫、交通便利,成了自驾露营的热门地。每逢周末,这里车挨车、人挤人,帐篷天幕排开如集市,热闹之下却是生态的“隐痛”:有人为“开阔视野”折掉了低矮树枝,草地被踩出片片“秃斑”,石缝草丛里塞满塑料袋、易拉罐和食物残渣。市民张悦说,自己和家人总会带走垃圾,也曾劝说他人,但有人听劝,有人却对满地狼藉视若无睹,转身继续嬉笑打闹。

城市公园也难避此类问题。市政部门为居民休憩设置的长椅,被当成“免费露营地”:一家老小在此吃喝玩乐一整天,帐篷地垫占满公共空间,零食袋、果皮纸屑散落四周,离开时只留一地狼藉。“长椅是让大家休息的,不是私人营地!”社交平台上,类似的抱怨不断,不少人直言这种行为“太没素质”。居民区附近的口袋公园中,露营者扎堆的噪声、帐篷占用的通道、车辆碾压的绿地,更让整体景观与生态环境大打折扣。

文明露营,生态意识是核心

“带走垃圾”这一看似简单的准则,在现实中推行却很难,这背后,既暴露了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折射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待提升空间。

基础设施“掉链子”是重要诱因。以热门露营地为例,南溪湿地公园、南湖公园等人气旺盛区域,垃圾箱数量尚能满足需求,但在伊通河畔、郊外树林等露营场景中,问题却十分突出。“不是不想扔,而是根本没地方扔!”在伊通河畔露营的市民赵先生无奈地说,百米外唯一一个垃圾桶已经装不下垃圾,桶周围堆了好多垃圾袋。记者也曾从北湖大桥北侧沿伊通河向南而行,却发现10分钟内想扔一个饮料瓶都找不到垃圾桶。显然,垃圾桶的分布与数量是否真正匹配露营者需求、垃圾回收处理机制是否完善,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若基础设施跟不上,仅靠道德约束,很难从根本上破解垃圾遍地的困局。

除了硬件设施与服务难以覆盖更广区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部分市民环保意识的淡薄与公共环境责任感的缺失。快节奏生活中,人们习惯了“便捷消费、随手丢弃”的模式,却未意识到这种惯性被带入自然环境后,可能对生态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要知道,自然的承载力并非无限:一个塑料瓶的降解可能需要数百年,随意丢弃的食物残渣可能打破局部生态平衡,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不文明现象,都在悄然侵蚀着我们共同的自然家园。

事实上,文明露营的核心正是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守护。这需要露营者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随手乱扔垃圾,自备垃圾袋并坚持“无痕离开”,将所有垃圾打包带走;不随意采摘花草、践踏绿地,帐篷搭建避开植被密集区,避免破坏植物根系;不食用野外果实、不投喂野生动物,不使用自然水源洗漱或清洗物品,杜绝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唯有将环保意识融入每一个细节,才能让露营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验。

多方合力,让文明与露营同行

面对露营中的不文明现象,长春正凝聚多方力量,探索一条“美景与文明共存”的露营之路。

不久前,南关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等单位在南溪湿地公园发起“只留美好不留痕·文明露营我践行”活动:志愿者们向露营者发放环保袋与倡议书,讲解无痕露营要点,同时带头清理现场垃圾。露营爱好者崔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环境是大家的,只有每个人都管好自己,才能一直享受这份惬意。”

公园管理方也在积极行动。南溪湿地公园根据人流密度增设垃圾桶,在显眼处立起“带走垃圾,不留痕迹”的提示牌,巡逻人员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劝导力度;净月潭景区则通过广播循环播报用火安全须知,在热门露营点配备应急灭火器,从细节处筑牢安全防线。

借鉴外地经验,长春亦可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参考成都部分景区的“清洁押金制”,让环保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学习杭州部分公园的“限时露营”机制,避免公共空间被过度占用。更重要的是,需结合本地实际构建长效体系——完善露营地管理细则,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科学规划露营区域,配套充足的垃圾收纳、消防应急设施;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让“无痕露营”成为市民的自觉习惯。

露营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温柔相拥。当每一位露营者都能带着敬畏之心而来,带着责任之心而去,河畔、林间、草地才能始终保持最初的美好。让文明成为露营的“标配”,才能让这份“诗与远方”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里,也让这座城市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