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毕雪)近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高沿航教授团队联合全国22家医疗中心,在国际消化病学顶级期刊《GUT》发表重大研究成果:团队完成全球首次水稻源重组人血白蛋白对人血白蛋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实水稻源重组人血白蛋白和传统血浆提取的白蛋白效果相当、安全性一致。这一突破为解决长期困扰医学界的人血白蛋白供应难题带来了革命性希望。
人血白蛋白是维持人体血液正常循环的关键物质,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依赖从人体血浆中提取。但多年来,这种方式始终面临“三大难”:供应不够用;有潜在携带病原菌可能;分配不均衡。
水稻源重组人血白蛋白是以水稻为来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产生与人血白蛋白结构完全一致的蛋白质。此次研究纳入220名血清白蛋白低于30克/升的肝硬化患者,分别使用水稻源重组人血白蛋白和传统血浆白蛋白,每日静脉注射至达标或满14天,随访两周。结果显示,两组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微小,临床改善及稳定性也无显著不同。
水稻源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研究流程极为严苛。从源头的水稻种植,便严格遵循国际规范,最终产出的药物纯度高达99.9999%。经先进技术检测,其结构与人体血浆中的白蛋白毫无差别。
更重要的是,这种水稻源重组人血白蛋白优势明显:每公斤水稻糙米能出20克重组人血白蛋白,对中低收入国家更具普惠价值;水稻作为食物历史悠久,用它造的重组人血白蛋白,引发身体不适反应的可能性理论上比用酵母或动物细胞造的更低。
这一突破不仅实现了水稻从“粮食”到“药物”的跨越,还为全球人血白蛋白供应困境贡献中国方案,将有力推动肝脏疾病诊疗水平提升,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