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化市辉南县金川镇的金伯阳纪念广场上,一座巍然矗立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民族英雄金伯阳目光如炬,坚定地眺望着远方,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他曾经浴血奋战的热土。
金伯阳1907年出生在辽宁旅顺,早年就读于旅顺师范附属公学堂。1925年,金伯阳考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沙河口工场技工养成所,成为见习生,同年加入共青团。他曾在大连中华工学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参与组织过1926年的福纺工人大罢工。1929年,金伯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金伯阳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
1933年7月,金伯阳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到磐石、海龙巡视,同时协助杨靖宇开展工作。1933年9月18日,在杨靖宇和金伯阳的领导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金伯阳仍以省委巡视员身份活动在独立师。在此期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围剿日益残酷。战斗中,金伯阳机智勇敢、身先士卒,深受战士们爱戴。中共满洲省委要求他在1933年9月结束巡视,但面对未完成的工作,金伯阳毅然选择留下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的建立,令日伪统治者惊恐万分。从1933年10月1日开始,敌人调集12000余人的兵力,以磐石游击根据地为中心,进行长达40天的“大讨伐”。金伯阳协同杨靖宇领导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敌人的进攻。1933年11月15日晚,金伯阳在旱龙湾碱水顶子北部研究工作时,遭到尾追的伪军袭击。金伯阳一面指挥部分战士掩护,一面指挥部队突围。激战中,金伯阳被子弹击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奋力支起身体,从身上摘下带血的文件包,连同手枪一起交给了身边的战士,说了一句“抓紧突围”,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年仅26岁。
金伯阳的牺牲是东北抗日斗争的重大损失。1935年,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称金伯阳是“抗日救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经历写入各类党史书籍和革命教材,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人生难得几十年,岂为衣食名利权?唯有丹心共日月,甘将热血洒江山。”这首金伯阳在1932年秋天写的抒情诗,如今镌刻在金伯阳纪念广场的纪念碑上,与英雄雕像交相辉映。这短短28个字,不仅是金伯阳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更彰显出一位民族英雄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