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深刻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黄婷 黄少成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新时代新征程,深刻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伟大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一心、奋勇前行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是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民族,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几千年民族发展史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逐渐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它有着丰厚的积淀和具体指向。孔子主张“立志于道”,强调修身与家国责任;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西汉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誓言,驰骋疆场、马革裹尸,彰显护国豪情……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焕发新的光芒: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赵尚志、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身为国,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爱国壮歌,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伟大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底色、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基因,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之心、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抗争精神……这种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民族气节,在抗战时期得到了最壮烈、最震撼的展现。在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和残酷暴行下,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孤军一人的情况下与大量日寇生死周旋,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殊死抵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守民族尊严,面对强敌不屈服,面对诱惑不动摇,中华儿女身上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民族气节成为我们今天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

伟大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向来崇尚英雄、成就英雄,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古代有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勇毅担当的英雄精神;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北上抗金、奋勇杀敌的铁血豪情;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收复台湾的复国斗志……这种刻入民族基因里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中迸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彰显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刘胡兰、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英雄气节,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粉身碎骨浑不怕”“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壮志豪情,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到底、取得最终胜利的精神动力,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支撑。这种信念,源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自信。孔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十足信心;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这种已深深烙刻进民族血脉中的坚定信念在抗日战争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打压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铿锵号召,激励中国军民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坚忍不拔、抗战到底的顽强意志克服种种困难、突破重重险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恒久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爱国情怀、坚定民族气节、保持英雄气概、秉承必胜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更加昂扬的姿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