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三农

位于我省西部嫩江与洮儿河冲积平原上的镇赉县,曾是“不适宜耕种”的盐碱荒滩,如今却迎来了惊人的蜕变——

盐碱滩长出“金疙瘩”

潘晟昱 本报记者 毕玮琳

镇赉县拥有水稻155.9万亩,是我省水稻种植面积、产量第一大县。

镇赉县大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镇赉水稻种植大户,目前稻田生机勃勃。图为公司员工正在用无人机喷洒叶面肥。 (本栏图片均由镇赉县委宣传部提供)

位于我省西部嫩江与洮儿河冲积平原上的镇赉县,曾是一片让人心生叹息的土地,曾被判定为“不适宜耕种”的盐碱荒滩,如今却迎来了惊人的蜕变——水稻种植面积达155.9万亩,年产20.6亿斤优质大米。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滋养一方的“黄金粮仓”,更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盐碱滩上长出了“金疙瘩”,这是一个逆袭的动人故事。

从“低产洼地”到“高产粮仓”的华丽转身

镇赉县的逆袭,是一个“从贫瘠到丰饶”华丽转身的生动注脚。作为嫩江、洮儿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一江三河”的交汇地,这里年均过境水量达219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太湖的水量,曾因水利设施匮乏,70%的耕地“望水兴叹”,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万亩。2010年后,国家“河湖连通”工程的落地,为这场蜕变按下了启动键。

镇赉县以嫩江为“心脏”,用32条输水渠道编织成“动脉”,靠9座提水泵站搭建起“关节”,历时8年投入数十亿元,构建起江河互济的大水网。工程完成后,全县水域面积从9.52万公顷增至10.13万公顷,湿地恢复至20万公顷。在建平五家子泵站,30米宽的输水渠道如银色巨龙,将嫩江水引入4000余公顷盐碱地。种粮大户刘清洁算过一笔账:“过去用柴油机抽水,每亩成本120元,现在引江水灌溉,每亩只要90元。”关键是生态效益——江水持续洗盐压碱,让土壤pH值从9.3降至7.7,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曾经板结的盐碱地逐渐变得疏松肥沃。水的问题解决后,如何在重度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成为新的挑战。镇赉县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三代科研专家联手,展开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科技攻坚战。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是这场战役的“前线指挥官”之一。2008年,他成立全县首家农业合作社时,面对的是“种一坡收一车”的窘境。为突破困境,他主动对接省农科院,邀请专家团队入驻大屯镇。

科研团队带来了“组合拳”:通过土壤结构改良技术提升保水保肥能力,施用“生物菌肥”增加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微环境;培育耐盐碱品种,如“吉粳816”,不仅抗逆性强,还自带天然稻香,口感软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让河蟹在稻田中捕食害虫、排泄肥料,实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2024年,英台合作社的稻渔种养面积不断扩大,河蟹产量连年增长,水稻公顷产量最高突破10吨,昔日的“低产洼地”变成了“高产粮仓”。莫莫格蒙古族乡的孟庆江则用有机种植验证了科技的力量。他种植的840亩稻田全部采用嫩江直引灌溉,种植的弱碱香稻因矿物质含量高、食味口感佳,在2019年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斩获金奖,每斤收购价达3.8元,较普通品种溢价27%。从“种不活”到“种得好”,科技让盐碱滩长出了希望。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的转型

独特的弱碱性土壤、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赋予镇赉大米先天优势,但传统种植方式曾让这些优势难以充分释放。如今,智慧农业的普及,让当地水稻种植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实现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跨越。

任志国的合作社是智慧农业的“试验田”。在插秧环节,他引入单棵插秧和侧深施肥技术,借助带传感器的插秧机,在插秧时将化肥精准施在稻苗根部5厘米处。“过去每公顷用种150公斤,现在只要75公斤,肥料利用率提高30%,产量还增加了。”任志国指着田埂上的智能终端说。

田间地头分布着数十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和养分含量,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至云端,一旦超出阈值,手机就会收到预警。“以前靠眼睛看、用手摸,现在点开APP就知道哪块地该浇水、哪块地缺肥料,精准得很。”他兴奋地说。在品种筛选上,任志国的合作社成了“试验场”。他与省农科院合作,试种了近百个耐盐碱、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记录每个品种的株高、分蘖数、抗病性和口感,最终筛选出“吉粳816”“长白25”等6个最适配本地土壤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抗盐碱,还能利用弱碱性土壤的矿物质,种出的大米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0%以上。”孟庆江的“梦香湾”米业则将智慧技术融入全产业链。灌溉用水经过智能监测设备过滤净化,确保达到有机种植标准;无人机每周两次巡检稻田,高清摄像头能识别早期病虫害,配合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农药零使用。在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从稻谷脱壳、碾米到包装全程无人操作,电脑控制系统精准控制加工精度,保证每粒大米的碎米率不超过5%。孟庆江说:“过去人工加工,一天最多处理5吨稻谷,现在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加工50吨,品质还更稳定。”

智慧农业的推广,让镇赉大米的品质有了“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水稻的种植地块、施肥记录、加工时间,甚至能看到稻田的实时监控画面。这种“透明化”种植模式,让镇赉大米在市场上赢得了信任,也为后续的品牌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卖原粮”到全产业链的价值跃升

北纬45度黄金水稻带的馈赠,让镇赉大米天生带着“好基因”。多年前,这里的农民却守着优质稻谷“赚吆喝不赚钱”——稻谷多数以每斤1.5元的价格卖给粮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如今,通过品牌塑造与三产融合,镇赉大米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品牌”“卖体验”的跨越,价值链不断延伸。

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始于孟庆江的“梦香湾”。2010年,他成立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当时村民都不理解,说‘大米还能卖出花儿来’?”孟庆江坚持有机种植,稻田里养着鱼、蟹、鸭,形成“稻护渔、渔肥稻”的生态循环,除草除虫全靠人工和生物制剂。2019年,“梦香湾”有机蟹田米在第三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上荣获特等奖,一下子打开了销路,每斤售价15元,是普通大米的3倍。

政府的推动让品牌效应持续放大。镇赉县整合资源打造“镇赉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抬高品牌使用门槛,不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不得使用。同时,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参加长春农博会、绿色食品博览会,通过央视、电商平台进行宣传,让“镇赉大米,来自盐碱地的馈赠”深入人心。市场监管部门搭建了大米质量追溯平台,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一旦发现假冒伪劣产品,立即下架追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品牌。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的毛印华算过一笔转型账:过去卖稻谷,每斤赚0.3元;现在加工成精米,每斤赚1元;开发成米糠油、米粉等产品,附加值再翻一番。他的儿媳张利在电商平台开了直播间,一年销售大米500多吨。

嘎什根乡则走出了“农业+旅游”的新路。作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打造了“稻花乡里”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验插秧、收割,在稻田餐厅品尝用新米做的米饭、米糕,还能参观大米加工车间,亲手包装属于自己的大米礼盒。嘎什根乡党委书记说:“旅游旺季每天能接待2000余名游客,带动周边农户卖土特产、开农家乐,户均年增收两万余元。”

如今,镇赉县大米产业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完整链条。2024年,全县粮食总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2.3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