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有一个如诗如画的村落——乌兰图嘎村。这里不仅有蓝白相间的蒙古族特色建筑、干净整洁的村道,更有流淌在时光里的非遗技艺和绽放于画布上的艺术创作。如今,这个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村庄,正以文旅融合为笔,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走进乌兰图嘎村,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气,这来自村里的“金字招牌”——王敬云制作的蒙古族馅饼。2020年,这项传承百年的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村里最亮眼的文化符号之一。
“这门手艺是清朝末年从喀喇沁旗迁来的谢姓蒙古族人传下来的,和本地文化融合后,才有了今天的独特风味,算下来已有130年历史了。”王敬云对记者说。作为传承人,她从10岁起跟着母亲学艺,50年来始终坚守着传统技法:新鲜食材经细致调配成馅,面团与馅料在她手中巧妙结合,最终烙出的馅饼皮薄馅大、外焦里嫩。如今,她以合作社为平台广收学徒,既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美味,更让蒙古族饮食文化借着舌尖上的滋味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果说非遗美食是村庄的“味觉名片”,那么村民王胜的油画则是乌兰图嘎村的“视觉窗口”。每天清晨四五点,当第一缕阳光洒满村庄,王胜已支起画架,用画笔捕捉家乡的光影与风情。
“清晨的光线最柔和,能把家乡的立体感完美呈现出来。”村民王胜的作品以蒙古族风情为主题,村庄的草原风光、民俗活动在他的画布上栩栩如生。这些融合了明亮色彩与浓厚质感的油画不仅远销各地,更让远方的人们透过艺术,感受到乌兰图嘎村的独特魅力,为村庄的文旅发展注入了别样活力。
依托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乌兰图嘎村精心规划文旅产业,围绕“吃、住、游”打造沉浸式体验。游客至此,可在王敬云的合作社里学做馅饼,体验非遗技艺;能在村民画室中欣赏民族风情画作,感受艺术熏陶;更能参与祭敖包、观看蒙古族歌舞,全方位触摸蒙古族文化的脉搏。
如今,村庄正着力打造集蒙古族文化体验、亲子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寻味乡愁、体验民俗”的首选地。在这里,乡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所,更成了承载文化记忆、让人向往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