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就“学校劳动课怎么上”的问题,面向1603名中小学生家长开展调查,结果显示:67.3%的受访家长关注教育方法是否会流于形式,63.8%的受访家长看重安全防护问题。78.9%的受访家长认为,劳动课需将“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希望学生在劳动课上“出力流汗”,不仅说明家长已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也说明家长对目前开展劳动课情况不满意:有的劳动教育仅仅局限在“参观考察式”到此一游,有的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还有的只是隔靴搔痒式的浅尝辄止,更有甚者直接沦为摆拍式的作秀……总体而言,学生都未能真实参与,根本谈不上出力和流汗。
其实,家长的希望正是国家的要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然而,国家规定中的劳动课出力流汗却未能从文件里走进现实中。究其原因,无外乎学校场所不足、课程设计不完善、缺少劳动工具、担心学生安全,尤其是劳动课作为副科受重视程度不够。
从曾经的德智体“三好”,拓展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劳”字被纳入校园教育范畴至关重要。要让出力流汗的劳动课走进现实,必须打通几个堵点:一方面,有关部门出台劳动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劳动场所的标准、要求和需要配备的工具,以及劳动课安全事件责任划分;另一方面,学校开发的课程要确保劳动强度和时长与学生年龄相匹配,并配备相应的师资,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让出力流汗的劳动课成常态。只有多方协同发力创造条件,才能让孩子们在具有相当劳动强度和劳动参与时间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学习本领,享受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