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能够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破解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促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民营经济注入持久发展动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充分用好校企合作这一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智库作用等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聚才汇智。
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创新力”。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产教融合是打通创新链、激活创新要素的关键纽带。当前,部分民营企业仍面临技术升级瓶颈,亟需高校科研力量支撑。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企对接长效机制,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广大高校应依托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聚焦区域重点产业,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校企共建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等协作模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制定多层次、多类型、协同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完善产学研融通体系,激发协同创新效能。重点打造区域性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载体,建立知识产权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高校基础研究成果与企业应用场景有效对接。积极引导科研力量聚焦民营企业关键技术需求,重点突破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建立技术专员队伍,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工艺改进等定制化服务,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产教融合新生态,通过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健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数字化产教融合管理平台等,持续优化协同创新效能,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能。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向民营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民营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生力军”。人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应紧密围绕民营企业需求,培养更多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依托产业大数据分析平台,追踪区域民营经济重点领域的技术迭代趋势与人才缺口,对专业设置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动态调整。升级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等领域重构专业集群,形成与产业链高度契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认证与企业认证联动评价制度,将民营企业技术标准、岗位能力要求全面融入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联合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确保专业建设始终与民营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二是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构建“教学场景”“生产现场”“创新工坊”三维融合的育人生态。以民营企业技术攻关类项目为依托建立教学案例库,形成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的实战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选聘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并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完善认知实践、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设立专项民营经济创新基金,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动的创新学分置换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动态优化培养方案,确保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三是完善全周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打造贯通式人才培养链条,实现在校生学业、职业与产业衔接。推广订单式培养、实施“1+X”职业资格认证,减少过渡环节,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民营企业岗位需求、技术难题与高校教育资源,形成从需求发布、资源匹配、项目落地到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系统,持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增值效能,增强民营经济内生动力、释放发展动能。
强化智库作用,加大决策支持力度,做好民营企业发展的“智囊团”。高校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研究深入等优势,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深化政策研究,提升理论研判能力。聚焦地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前瞻性与对策性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学科专家团队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动态,深入研究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帮助民营企业准确理解政策内涵、把握政策机遇,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二是优化管理咨询,提升服务赋能水平。围绕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市场开拓、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困惑,深入调研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明确发展战略方向、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深耕行业研究,增强市场研判精准度。跟踪分析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技术创新趋势、市场竞争格局等信息,定期发布行业研究报告,帮助企业把握发展大势、规避经营风险。四是创新知识共享机制,构建经验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帮助民营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格局。广泛开展党建联学活动,推动师生与民营企业人员共学习、同成长,凝聚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