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美育对个人全面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在主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处于解放状态而获得的感受。从这个角度看,美育可以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对人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涵育,属于本体层面的教育形式。一是能够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美育能够帮助人们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社会之美,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辨别力,通过对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学习欣赏,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拓宽审美视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丰盈情感世界,陶冶道德情操。美育是培养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欣赏和创作,人们可以感受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从而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情绪。例如,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共鸣,让人在旋律中感受宁静、激情、悲伤等不同情绪;文学作品可以引领人走进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生百态,从而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情感的体验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三是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美育对此具有独特的作用,人们在绘画、写作、音乐创作等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打破常规,创造出独特的作品。美育鼓励人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自身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生产生活奠定基础。
全面理解美育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美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成就,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其中的美学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智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美育不仅对个人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对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能够形成文明、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各种美育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会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深刻理解美育与其他学校教育的融合与互补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有自身特有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深刻理解美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推动其深度结合,全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是以美育与德育的深度结合培养青少年高尚品德。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美育能够为德育提供生动载体,使德育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二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例如,如歌颂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表现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等,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以美育与智育的深度结合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智力,美育能够为智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思维方式。审美活动能有效激发大脑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些对于智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进行美的创造,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三是以美育与体育的深度结合塑造青少年健康体魄和美好心灵。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美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运动的美感和韵律。同时,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拼搏精神等也与美育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相契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是以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结合培养青少年劳动审美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能够让劳动教育更加富有美感和吸引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创造出美的产品和环境,在劳动中感受创造乐趣和劳动价值,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美的源泉,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二者的深度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审美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