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脉赓续对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从快速扩张的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更新与品质提升的新阶段。在城市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功能业态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守护城市文脉、延续历史记忆,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以文脉赓续涵养城市精神根脉,已成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根基与核心动力。
城市既是文明的创造,也是文化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具体实践中,城市文脉保护工作经历了从单纯的文物抢救到系统的文化传承、从静态的建筑留存到活态的生态培育演进历程,不仅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更让市民在触摸城市记忆中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离不开文脉赓续这一坚实根基。一批先行城市以创新实践守护文化根脉,在文脉赓续中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智慧。如,北京市坚持“老城不能再拆”的理念,通过“微更新”激活胡同肌理,在保护四合院建筑风貌同时,植入便民服务设施与文化空间,让千年古都在烟火气中延续历史文脉;上海市以“建筑可阅读”项目为抓手,将石库门里弄、外滩建筑群等历史遗存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载体,让市民与游客在行走中读懂城市故事;成都市深耕“宽窄巷子”片区改造,既保留川西民居院落格局,又引入现代文创、非遗展示等新业态,实现“老成都”韵味与“新天府”活力的有机融合;苏州市坚守“古城整体保护”原则,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风貌,在古城内培育传统手工艺街区、古籍修复工坊,让江南水乡温婉气质在当代生活中持续流淌。实践表明,文脉赓续不是简单地“复古怀旧”,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基因充分融入城市血脉,使其在延续城市记忆、塑造城市个性、凝聚市民精神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要守好文化之根、彰显精神之魂,必须在更广维度上精准发力。
文脉的根基在于坚守“本真”。城市文脉是承载城市记忆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唯有尊重历史原貌、保护文化肌理,拒绝过度商业化的“涂脂抹粉”与急功近利的“推倒重来”,才能让历史遗存保持原初的生命力。无论是胡同里的门墩、弄堂里的砖雕,还是老街巷的市井烟火,其价值不仅在于物质形态的留存,更在于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守护这份本真,就是守护城市不可复制的精神标识。要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本真”文脉涵养城市品格。
文脉的动能在于培育“活力”。对历史文化遗存最好的保护和利用,不是将其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互交融,把宝贵的文化财富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场景。探索将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将古建筑保护与社区服务融合、将民俗活动与节庆经济对接,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坐标”,既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又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传承好历史文化基因,实现“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让传统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焕发新活力,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文脉的赓续在于协同“共治”。文脉赓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破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政府主导、市民参与、市场协作的多元协同机制。政府层面需完善法规体系与规划引领,在修缮保护、活化利用、财政支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民层面可通过“文化管家”“社区营造”等方式参与保护,增强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市场力量的发挥主要在于文旅融合、业态创新等方面,推动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价值的良性互动。唯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城市在文脉赓续中绽放独特光彩,淬炼出各自的城市精神图谱,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