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理论

以系统思维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李星举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民族复兴,成于育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广大高校应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坚持以系统思维打造良好育人生态。

系统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高校育人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用好系统思维这个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从全局和长远角度出发,统筹各种育人要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为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夯实根基。要以系统思维确定育人目标,将其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提升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加强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路径的全链条深层次整合,确保育人工作协同高效,实现培育优秀时代新人的宏伟目标。

以系统观念统领“五育并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夯实学生全面发展根基。“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它们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的五大关键支柱,其价值和作用并非简单地机械叠加,而在于系统集成后产生的协同效应与倍增效应。德育为魂,为所有教育活动定向领航,提供着价值引领与精神内核。高校思政工作要润物无声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而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智育为本,需在传授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锻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体育与美育,犹如鸟之双翼,前者旨在锤炼学生坚毅的品格与健康的体魄,后者则通过人文艺术的浸润,涵养审美情趣与精神格调;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实践基石,能够帮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劳动价值、增长才干、磨砺品格。强调“五育并举”本身就是系统观念的运用,高校必须主动打破“五育”间的壁垒,精心设计跨学科课程与活动,用德育凝心铸魂,以智育增长才干,用体育强健体魄,以美育促进人格塑造,用劳动教育提升实践能力,持续打造“五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的育人新生态。

以系统思维推动“三全育人”有机联动,实现高质量育人“蓝图”到“实景”的跨越。“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质上是对育人主体、时序和空间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旨在将育人工作从少数人的“独奏”汇合成全体教职工的“交响曲”。在“全员”层面,育人职责需要超越教学与管理、一线与后勤等传统界限,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还是行政人员、后勤职工,都是育人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需要建立起职责明确、沟通顺畅的协同机制,营造“人人皆是育人者”的文化氛围。在“全过程”层面,需要将育人关怀服务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生命周期,从新生适应期的引导到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再到毕业阶段的就业帮扶与校友维系,每个节点都应环环相扣,确保育人工作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在“全方位”层面,育人空间需突破课堂的物理边界,将课堂主渠道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网络社区等第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构建起一个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多维联动互补的立体化育人场域。要通过“三全育人”的系统化实践,凝聚起最广泛的育人合力,让学生在无处不在的关怀与引导下茁壮成长。

以系统思维优化评价与保障机制,确保育人体系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育人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转,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指挥棒”和坚实的制度“保障网”。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等现象,对现有评价机制进行系统性评估,重构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需从单一的分数考核转向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将其在思想品德、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考量标准之中;对教师的评价需突出其在教书育人、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投入与贡献,不断提升上述指标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激励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潜心育人的“大先生”。另一方面,要多维发力,积极打造系统化制度和机制“保障网”。其中,组织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跨部门联动的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统筹、高效协同;资源配置是物质基础,应因校制宜调整财政预算结构,设立育人专项经费,确保资源真正向育人一线倾斜,为“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各项举措提供充足支持;制度建设是保证长效的关键,要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制度,将系统化育人理念转化为明确的岗位职责、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刚性的考核指标,并将其落实情况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闭环管理机制。要通过构建科学、严密、完善的评价与保障系统,推动系统化育人理念落到教育工作实处,巩固新时代高校育人根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的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