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吉林日报》相识,其实很偶然:1994年春节去姥姥家玩,用报纸裱糊的墙壁、屋顶引起了我的注意,各色纸张中“吉林日报”四个大字尤为惹眼。初识文字的我兴趣大起,于是,鬼使神差般躺在炕上侧着脸看起来。
报纸上的新闻已然是“旧闻”了:高考是什么考试,期中还是期末?这个字念什么……带着一个个问号,仔细看完,虽懵懵懂懂,但小小的我惊呆了:这个叫“报纸”的东西真神奇,它竟然知道这么多外面的事!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精彩!一定要学好语文……如今回头想,也许,正是那次偶然的遇见开启了我与文字的不解情缘。
此后数年间,乡下偏远,如《吉林日报》这类的报刊实在少得可怜,文字带给精神世界的巨大诱惑慢慢被搁浅。
好在上天待我不薄,到了大学空闲时间增多,心中的阅读或者说文学梦再次苏醒,每天或扎在图书馆里,或流连在报摊旁,坚持阅读《吉林日报》等报纸杂志,学习知识、丰富头脑、开阔视野,不知疲倦,俨然书呆子一个。
2013年参加公考,申论笔试题中有一道关于交通治理的题,巧的是之前在《吉林日报》看过一篇类似的报道,心中窃喜,信心倍增,结合报道观点洋洋洒洒落笔如有神助。最终,公考上岸!没想到,《吉林日报》在我人生关键节点就这样不经意间帮助了我,授我谋生之技,心中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后来,如愿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初来乍到始终不得要领,写的材料主题不鲜明、立意不突出、行文亦显生涩,真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心中烦闷异常,这可如何是好?正当苦恼时,无意中再次想到了《吉林日报》,放着这么好的一位老师不去偷师学艺,更待何时?于是,赶紧找来报纸用心学习起来,摸索切题思路、揣摩遣词造句、文章结构——她是名师,我却不是高徒,只能笨鸟先飞,用心、用心、再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偷学了三招两式,码出的文字总算得到了认可,坚定了信心,直至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就这样,在《吉林日报》的陪伴下,我到了不惑之年。如今,无论多忙每天我都要抽时间和她“唠”上一会儿,享受片刻的安宁。回想这些年,与《吉林日报》虽时有疏离但从未走远,她如一位温文尔雅、博学广识的师者,像电影《老师·好》中的苗宛秋一般,在这个“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固执地守在讲台上,只予无求,默默地守护着我,在每个人生路口,给出最真诚无私的指引和帮助。
再过些时日,将迎来她创刊80周年的日子。此刻,心绪不禁悄然波动,脑中回放着和她的点滴,唏嘘感慨,纵有千言万语,怎奈篇幅有限,无法表述更多——我已两鬓微斑,她依旧风华正茂,在文字间、时空下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传道授业解惑,为无数人点亮一盏盏灯火。
余生,江湖路远,愿我和她各自安好,这段师生情谊一直延续下去,不负初心,不负遇见。
末了,躬身真诚道一句:老师,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