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这个关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生态环境充分凸显“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价值。
近日,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吉林长春新民大街提升改造工程,并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在一封致长春市文广旅局局长的信件中,一位市民表达了这样的期盼——将新民大街同南湖公园打造成沉浸式城市绿道。一封普通市民的来信,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态的关注和对美丽城市的期盼。如何在保护文物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拆围透绿、让建筑有序向社会开放?长春新民大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原本不对外开放的绿地、庭院纷纷拆除了围墙的遮挡,变身为13处口袋公园。
拆去的是围墙,拉近的是民心。作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通过疏枝透景、木栈道建设等方式提升绿化景观。在围墙倒下、绿意“破墙”的背后,我们看到生态环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抽象的发展理念,而是体现在对民意的回应和见缝插绿的生活实践之中。
拆围透绿,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维护的正是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面面围墙曾作为城市空间的隐形分割线,将公共资源分割成一块块小单元。拆除围墙,让更多的人“开窗见绿”,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隔,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如今,城市更新成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契机。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城市焕发了生机活力,市民共享着绿色发展成果。近年来,吉林全省各地市(州)努力推动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多样的绿色空间。吉林市昌邑区聚焦燃气管道更新、屋面防水等工程对53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和龙市聚焦城市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疏通脉络”,四平市则持续推进南北河综合整治……从修复受损山体、水体,到增加城市绿地、推进河湖生态治理,每一项措施都在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样貌。
当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好生态就成为一张推介城市的亮丽名片。我们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