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赓续吉林文脉

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吉林地处东北中心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具魅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认真学习历史、敬畏历史,对历史负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宣传、保护、利用吉林历史文化资源,理直气壮讲好吉林故事,不断提高吉林历史文化吸引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邀请省内相关专家学者对吉林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访谈嘉宾:

沈海涛 吉林外国语大学 教授

赵宏宇 吉林建筑大学 教授

张朝阳 吉林省伪满皇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

深度挖掘吉林厚重的历史文化,理清吉林历史发展脉络,是当前吉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挖掘好从雅克萨之战到吴大澂勘界守土、从东北抗联到四战四平、从老工业基地建设到新时代全面振兴的历史,挖掘好以“三地三摇篮”为标识的吉林红色历史文化。您在这方面有哪些建议?

沈海涛:深度挖掘吉林厚重的历史文化,理清吉林历史发展脉络,是当前吉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认识这件工作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弘扬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及其价值阐释,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真实的尊重与保护,是中华民族文化脉络赓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理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修正主义”的有力回击和驳斥。三是弘扬历史文化价值,是讲好中国故事吉林故事的必要途径。吉林的“历史文化热”,对树立中国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深度挖掘吉林历史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掘整理现存历史文献资料,特别是保存在各地博物馆、档案馆的历史文献,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史实与数据。二是做好口述史整理和散佚民间史料的收集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也是红色历史文化的参与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三是重视历史文化的实物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的价值阐释与理论解读。弘扬历史文化,需要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历史的真实。

理清历史脉络,挖掘文化遗产,要注意避免三个倾向。一是避免以文旅振兴为由的商业化运作削弱红色历史文化挖掘的倾向。挖掘好以“三地三摇篮”为标识的吉林红色历史文化,应当充分展示其深厚的红色基因与文化内涵,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的宣传。二是避免用碎片化史料拼凑历史,人为曲解历史和肢解历史的倾向。在自媒体兴盛的当下,更要尊重历史真实,特别是从老工业基地建设到新时代振兴的历史,防止道听途说和随意编写历史故事。三是要避免自说自话,强行灌输自我主张的倾向。以事实说话,以理服人,通过古今中外资料的查证和相互认证,保证公正客观地讲述历史,弘扬文化传统。

弘扬历史文化,加强国际传播,应利用好三个途径。一是充分动员和发挥好专业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作用,用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为弘扬历史文化提供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挖掘好从雅克萨之战到吴大澂勘界守土、从东北抗联到四战四平等吉林大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让鲜为人知的历史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鲜活故事。二是加强对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宣传工作,用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做好弘扬历史文化的工作。三是充分借助外国友人、国外学术机构和国内外媒体的力量。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吉林故事会更有说服力,具有传播优势和公信力的媒体可以为弘扬吉林历史文化插上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近期,长春市新民大街焕新开街,探索出一种从历史长廊到文旅地标的保护提升新模式。对于吉林省内的工业遗址、老旧建筑、历史街区,您认为应如何因地制宜,将其打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赵宏宇:吉林省应依据省情超越简单的物理改造,进行系统、科学、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与实践。

公共空间转型与文旅提升要避免决策依赖主观认知或盲目跟风,首先需要深化学理支撑。如强化“触媒理论”引领区域联动,借鉴南京滕王阁案例,采用“核心展示区+辐射带动区”模式(如一汽旧址、中东铁路遗址),通过节点改造激发周边土地增值、产业导入、社区更新的连锁反应。依据五态模型统筹系统规划,统筹人态(市民、游客、创客需求)、文态(工业文化内核)、形态(保留风貌优化空间)、生态(绿色技术)、业态(文创、体验、商业复合),塑造生命力空间,始终坚守公益初心、品质底线、共生机制,杜绝过度商业化。

设计范式应超越表面的视觉“花枪”,深度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吉林省独特的地域文脉与集体记忆,形成具有高度识别性与情感共鸣的“地方性知识”。实践中,要系统梳理不同遗产类型的核心文化基因,工业遗址聚焦老工业基地的奋斗史诗与工匠精神;历史街区活化关东风情、民族交融印记;老旧建筑链接特定时代的社会变迁记忆。同时,利用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深度“参与”历史,而非被动观看,持续塑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吸引力的文化IP。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离不开财政支持。应立足地方财政现实,摒弃照搬发达地区政府大包大揽的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撬动、多元参与、长效运营”的多元化资金筹措创新路径。一是创新财政杠杆,设立省级历史空间活化“微更新”引导基金,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积极试点公共文化REITS、专项债券、社会资本信托等金融工具,实践“场地置换”模式(如昆明“觉晓书房”的“企业供场地+政府供资源”),降低初始成本。二是探索“空间使用权”长期租赁、分时共享、“房东变股东”等模式,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三是推动全民共建共享,发起“吉林文脉守护者”计划,吸纳众筹投资、技能捐赠或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可持续生态。

项目的成功绝非开幕时的昙花一现,而在于构建具有自我造血、动态进化与风险抵御能力的“文化-经济-社区”共生韧性生态系统。在业态共生与精准适配方面,可借鉴“四维一体”(博物馆、非遗工坊+创意办公+市民广场、社区服务+数字体验馆)模式,满足“十五分钟文化圈”对可达性、功能复合性与服务普适性的要求。在内容创新方面,建立在地策展人机制、艺术家/学者驻留计划、社区创客支持计划等,推动出版社深度参与“内容供给-场景体验-衍生变现”闭环,降低采购成本并提升专业性。在监管方面,推行“动态星级评估”,将居民满意度、空间使用率与补贴浮动挂钩,设置社会资本退出预警。在空间设计方面,采用可移动模块、分时共享(日间展览/夜间社区活动),提升包容性;通过界面活化(玻璃、外摆摊位)增强连接性。

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还要坚持协同治理,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可建立由政府、企业、社区、专家组成的“文化遗产更新联盟”,契约化共担风险。设立非营利性TMO组织(如“吉林工业遗产TMO”),统筹招商、运营、维护,根治“重建轻管”痼疾。通过税收优惠等“官民连携”政策激励企业投资。将历史空间嵌入城市慢行网络,激活旧城片区,让工业锈带蜕变为人文绣带,使新民大街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照亮吉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保护好利用好长春历史建筑、打造吉林近现代史展陈,具有特殊重大意义。我们知道,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请您介绍一下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吉林省积累了哪些经验?您对文旅融合发展有哪些建议?

张朝阳:伪满皇宫博物院肩负着对伪满皇宫近现代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管理运营与活化利用的职责,我们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文物建筑修缮保护、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文旅服务等内容。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博物院各项业务工作都得到行业高度认可: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方面探索总结出6R工作法,获得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奖(填补吉林省空白,东北地区唯一近代项目奖);坚持学术立院,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供给,目前除原状陈列外,同时对公众开放的展览达到20多个(2025年承担并圆满完成了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和新民大街历史建筑旧址陈列——新民大街“一馆三厅”共9个展陈的建设),并两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研学课程入选全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十佳推荐案例;博物馆数智化建设荣获中国博协“2020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不仅仅是官方授予的种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游客的肯定。《全国文物旅游景区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伪满皇宫博物院近年来多次进入全国排行榜的TOP10,游客年接待量突破240万人次。

在此次参与新民大街“一馆三厅”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展览策划设计时,就有意识地从全面挖掘街区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创新历史文化传播话语上寻求着力点和突破口,秉持“史观正确、史实准确、脉络清晰、信息丰富”的策展原则,用《新民更新》展览全面展示街区的历史、建筑特色、街区生态业态;用《长春故事》《长春时间》两个展览系统、清晰地梳理长春城市的近现代历史演变过程;用《先生北上》展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上参与建设长春的一批知识精英群体的故事;用《长春非遗》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进行活态展示。按照“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的逻辑结构,以挖掘和激活城市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基因为目的,塑造长春城市历史讲述方式,把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展陈体系打造成认知长春城市历史文化的入口。这种历史传播话语的重塑,基本思路就是秉持“增量原则”:一是目标导向上,在继承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兼顾游客体验优化、文旅融合和城市魅力形象塑造的需求;二是价值挖掘上,在继续重视罪证展示的同时,学习上海的做法,实现建筑遗产的全价值表达;三是叙事视角上,在站稳国家民族立场的前提下,增强城市历史叙事的地方视角和乡土情怀,尽可能展示出城市人文魅力,以增强外界对长春的好感,唤起市民对家乡人文历史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护和利用的结合,在今天主要体现为文旅融合。历史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最重要的场景,就是文旅融合或者说旅游业。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发展实践证明,旅游业发展得好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产值和产业发展问题,而是社会公众在以市场流量的尺度,对该地的资源品质、服务能力、发展实力和文化形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总体检验。文旅融合搞得好,文旅繁荣、文化繁荣,意味着这个地方充满活力,对外界有吸引力;这种反馈对本地人又会形成激励,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发展的文化自信,从而让这个地方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遵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所谓文旅融合,其本质就是在旅游场景中讲述好以历史遗产资源为依托的历史文化故事,丰富和增强对游客的“文化内容供给”,让游客获得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和充实的精神收获。遗产资源的独特性加上文化内容供给的丰富性,才会营造出完整的人文旅游体验;离开文化价值内涵的赋予和展现,任何人文历史景点都不过是空洞、平常的物件而已。对人文旅游发展而言,文物价值挖掘,或者说历史遗产价值阐释传播工作,相当于画龙点睛。而文旅业的这种“文化内容供给”能力,主要来自对以文物为代表的历史遗产的价值挖掘。

文字整理:李玉鑫 李雪晴 罗天初

统筹策划:田文广 宋育欣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