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全面深化,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民营经济在新赛道上实现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培育适配人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民营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更是驱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与民营经济对专业化、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为民营企业搭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输送网络。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前沿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制化培训、新型企业学徒制等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为企业输送“来即能用、用即见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一些职业院校针对传统汽车产业转型需求,及时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企业将真实生产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既能接触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又能在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进入企业的上岗适应周期大幅缩短,有效缓解了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全国一流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平台优势,与企业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企业定向培养创新型中高端人才。同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行业最新知识和实践经验。
推动科技创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新是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机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的优势,但也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与民营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高校与民营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比如,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共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同时,鼓励高校向民营企业开放科研资源,通过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落地。
促进产业融合,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产业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其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形成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取得一批具有跨学科特色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产业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研发中心等,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比如在文旅产业中,民营企业与高校的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高校的专业人才为文旅产品提供创意设计和文化内涵挖掘,民营企业则利用自身的市场运营能力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传统产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方面,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服务,帮助传统民营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例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传统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分层分类开展企业家培训,提升其战略管理能力、现代金融素养和合规经营意识。同时,建立常态化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关注企业成长痛点,动态调整帮扶措施,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与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