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所难免。面对困难,到底是容易、还是难办,往往取决于敢不敢迎难而上、愿不愿主动改变、能不能积极想办法应对。在困难面前,一般有两类干部。一类干部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来想办法。”他们具有不畏挑战、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共同特征。另一类干部一遇到困难就退避三舍,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把“我不会,没办法”挂在嘴边。“想办法”是“揽”,“没办法”是“推”,一揽一推之间,工作作风大不相同,思想境界高下立见。
一个“总有办法”的干部,无不是从主动想办法开始的。一切难题,都是在勇于担当中解决的。人与责、与事是对应的,作风和结果也是对应的。回望党史,那些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典型事例,那些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先进人物,无一不令人动容,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从来不说“没办法”,而是不断尝试摸索,脚踏实地想办法,积极解决一切困难。当年塞罕坝建设者面对高寒、高海拔地区匮乏的造林经验,能够书写荒原变林海的传奇,秘诀就在于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不懈努力;毛相林用7年时间带领乡亲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铺就一条8公里的“天路”,峭壁悬崖无法爬行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不去想办法改变,就没有大山深处的脱贫传奇。想办法,不是特定人的拿手绝活,而是一种开拓进取、不懈求索的精神,更是一种担当作为、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遇到困难就说“没办法”,其根源在畏难心理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这种心态,看似是小事,但若任其发展,就会出现不担当不作为、怕出事不敢为、拖着干慢作为等大问题。必须把“没办法”的想法“扭”正了,敢于直面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增强“想办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面对挑战时站出来,勇于钻“矛盾窝”,拿出“不怕扎几根刺”的勇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困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深入思考上下功夫,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以创新思维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路径、新方案。
毛泽东同志曾说:“只有相信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办法哲学”的背后,少不了担当实干的好作风。多去“想办法”,少说“没办法”,阵脚不乱、信念不垮、定力不减,亮出敢于担当、知难而进的好作风,就能迎来思维的“拐点”,就能打开新局面、推动工作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