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蘑菇院士”下乡记

本报记者 赵宝忠 王伟

7月,长白山脚下,山峦叠翠,溪流淙淙,孕育着一方水土的灵秀与传奇。

海拔1100米!千亩长白山松杉灵芝种植基地,隐匿于莽莽林海之中。年逾八十的李玉院士俯下身,轻轻拨开红松针叶,一株株成熟的灵芝“仙草”,在氤氲的水汽中探出了身子,散发出淡淡的木质香气。

7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李玉一行走进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为当地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助力乡村焕发新“蘑”力。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松杉灵芝种植基地。”李玉院士自豪地向来自俄罗斯的菌类专家介绍。他的学生、省农科院经植所所长温嘉伟在长白县工作期间,将李玉院士“三物融合”理念带给了当地,开展的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技术,促进了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这个边陲小城,何以受到院士团队青睐?

长白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主峰南麓,鸭绿江源头。全境森林覆盖率高达92%,有着“长白林海、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称。适宜的温度、湿度,充足的漫射光,清新的空气,为食药用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2021年,长白县举办了中国(长白)林下经济暨灵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声名鹊起。

此次院士一行的到来,让宁静的山林一下子沸腾起来。

“李院士!”老张一个箭步冲了过去,紧紧握住了院士的手,眼里满是敬意和感激,“在您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松杉灵芝菌种保育、产品精深加工、科研创新,产业化发展也是十分顺畅。”

老张,名叫张学军,是长白县杉芝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院士团队,创新探索“红松林—松杉灵芝菌林共生模式”,提升了林下经济产值,优化了森林生态结构,实现“点绿成金”!

林子里,村民正采摘灵芝。“今年最后一批了。”有人说。

李玉问:“赚得多不?”

有人答:“企业带动47户农户种植,一户一年多拿8000多块呢。”

李玉欣慰地笑了:“再多种点,搞成规模,打出牌子!”

在产品展示区,灵芝孢子粉、灵芝切片、灵芝酒、灵芝咖啡等产品摆了几桌子。张学军说,2023年跟院士团队签约,攻关灵芝精深加工、林下栽培等关键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骄阳下,专家们又马不停蹄来到了长白县钰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大棚里,玉木耳亮晶晶的,挂在菌棒上,温润如玉。李玉摘了一朵,放进嘴里嚼:“脆!嫩!”

这些玉木耳小碗、无筋、肉厚,因营养价值很高,被趣称木耳界中的“白富美”。

这几年,企业依托李玉院士团队为技术指导,建立了玉木耳高新技术示范推广核心基地,研发的“生态循环栽培技术”“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使玉木耳的产量与品质显著提高,助力农户增收20%以上。

“从最初的几个试验棚,发展到40栋大棚、挂袋能力达120万袋,带动7个行政村1500余人增收,院士团队功不可没。”钰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金朋介绍。

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在产品品鉴区,由玉木耳做成的各种食品,令人垂涎欲滴,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真菌学与藻类学教研室主任库拉科夫·亚历山大品尝以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座谈交流环节,听完企业负责人的汇报后,李玉院士表示,要不断聚焦玉木耳产业精准育种、智能栽培、高值加工,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从林海深处的灵芝“仙草”,到菌棚暖房里的金耳轻颤,一朵朵食药用菌在科技甘霖滋养下,在白山松水间悄然绽放,浸着草木的清香,透着丰收的诗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