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辽源,空气中带着些许凉意。近日,记者走进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建筑墙体斑驳,岁月刻痕清晰。展出的泛黄史料与锈迹战俘遗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80年前的往事。
作为二战期间日军设立的104所战俘营之一,这里曾被称为“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在这里关押过美国、英国、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共计34名战俘,包括5名中将、4名少将、7名地方长官和18名勤务兵。展馆内,一份泛黄的战俘名单静静陈列,名单上的名字对应着当年被强制劳动、遭受非人待遇的过往。
今年69岁的退休老党员付亚斌说:“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感到很沉重,这些历史印记让如今的我们依旧能够看到战争的残酷。这也警示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当下。”
讲解员指着一组复原场景介绍道:“日军为隐瞒罪行,在投降前销毁了大量罪证,导致这段历史尘封60余年。”透过留存的营房地基、看守岗楼遗迹,仍能窥见战俘们被严密监视的生活状态。展柜中,温莱特将军用过的毛毯、二战英军水壶,静静“躺着”,400余件文物印证着日军对待战俘的残忍手段。
从战俘营旧址前往辽源矿工纪念馆,这里氛围更为凝重。这片20万平方米的区域,以“方家坟”“万人坑”之名,刻下了日本侵华“以人换煤”的罪恶。
墓地遗址区,八处尸骨展馆里,保存着197具死难矿工遗骨。有的腿骨断裂,有的头骨留有深深刀痕,有的被铁丝捆绑着。西坡“炼人炉”遗址,一尺多厚骨灰焦土,经过半世纪风雨仍在。除了遗骨展馆与“炼人炉”遗址,矿工纪念馆内陈列着日军掠夺的铁证,其中一级文物东城采炭所铭文大钟格外醒目,钟身镌刻的日伪职员名录,正是日本殖民者推行“以华治华”、进行疯狂经济掠夺的直接实证;而警示碑林上镌刻的内容,字字句句都在提醒着后辈们不忘历史。周围山坡上,3000多座矿工坟茔连绵,控诉1931年至1945年间日军掠夺1548.96万吨煤炭时实施的“人肉开采”暴行。
陈列馆内,讲解员指着牛世清的工票:“这上面记录着他最后30天的劳动历程,他一天都未曾休息过,不仅不赚钱,还因为被扣除了一系列费用,欠了方家大柜4.25元。这足以证明,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把头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矿工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剥削与蹂躏,牛世清工票所记载的悲惨遭遇,正是当时千千万万矿工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辽源矿工纪念馆拥有馆藏文物233件,从日式绞车等掠夺工具,到劳工证等奴役凭证,再到《西安矿业十年史》日文档案,这些文物都在揭露着日军对中国资源的疯狂掠夺与对劳工的残酷剥削。
如今,两处遗址已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战俘营展览馆借场景、文物,展现反法西斯战争个体命运,呼吁大家珍视和平人权;矿工纪念馆通过“万人坑”从人道视角展现了侵略战争对民众的摧残。
截至目前,辽源矿工纪念馆先后接待参观者700余万人次,战俘营旧址展览馆也成为了解二战东方战场的重要窗口。“这些遗址是活的历史教材。”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副书记刘宏颖说,守护好遗产,能让后人触摸历史、铭记教训,缅怀先辈,坚定守护和平的信念。
夕阳西下,战俘营旧址岗楼与矿工墓纪念碑遥遥相望,提醒着每一位过客:铭记过去,方能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