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花蕾 王莉 记者赵梦卓)近年来,珲春市人民法院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建设,聚焦企业司法需求,积极探索司法服务保障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奋力打造服务跨境电商“金字招牌”。
“有些看似涉外审判的‘个案’,往往能体现涉外司法的风采、搭起国际社会认可的桥梁。”珲春市人民法院法官全杰对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印象颇深。跨境电商A企业与国外B企业签订长期商品进口合同,约定由B企业向A企业供应商品用于国内平台销售。在履约过程中,A企业多次发现到货商品存在质量瑕疵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信誉与经济效益。
珲春市人民法院经研判后发现,双方存在多年合作基础,于是,依据涉外纠纷多元解纷机制启动调解程序。法官团队剖析合同条款、梳理履约细节、确定争议焦点后,通过“融智解纷中心”线上平台与B企业展开跨国调解。调解团队凭借丰富的国际商事经验,多次释法说理后,B企业负责人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并承诺未来将严格把控供货质量。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此次调解既化解了双方矛盾,也保障了合同的持续履行,实现了纠纷圆满解决。
近年来,珲春市人民法院聚焦中国(珲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需求,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成立司法服务专班,细化18项主要任务与责任部门,并向企业发放中俄“双语”版《融智解纷中心简介》及《跨境电商风险防范指南》,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该院与珲春市商务局、珲春口岸办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科学研判行业发展态势,有效应对行业司法需求;与珲春市委统战部建立“涉侨司法服务法官工作室”;与珲春市市监局启动“涉俄消费纠纷案件联动化解机制”,协同化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以高质量司法供给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随着珲春对外贸易新格局的构建,产业发展更为多元化,珲春市人民法院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司法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前研判行业风险,定期通报典型案例、发布司法白皮书、开展普法讲座,帮助企业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诉讼风险。
在跨境电商领域,该院发布《珲春市人民法院跨境电子商务司法服务需求白皮书》《跨境电商风险防范指南》《跨境电子商务格式合同审查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珲春市人民法院通过“战略研判—风险管控—交易规范”三层次规则供给,形成覆盖跨境电商全周期、全链条的司法服务闭环,为助力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引。
“这份《指引》不仅详细介绍了合同在审查过程中的各项核心要素,还给我们提供了法律分析和实操建议。法院的做法接地气!”一名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王先生颇为感慨。
打造跨境电商司法服务“金字招牌”,离不开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审判队伍。珲春市人民法院成立涉外知产专业审判团队,集中审理跨境电商合同、支付、物流、知识产权等纠纷,培养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外语的复合型法官;选任两名资深涉外民商事法官,配备一名精通外语及国际商事规则的法官助理。同时,不断探索优化法官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动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力争将法官培育成为精通庭审、授课、对话、普法、调研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珲春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朴香子表示,珲春市人民法院将持续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深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与跨境电商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精准提供司法指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形成服务和保障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