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东北亚博览会——第八届长白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记者专访,高度评价通化医药健康产业、人参产业进展,并为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开出“创新良方”,指明路径。
“通化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产业规模逐渐在扩大。”张伯礼表示,通化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早期几十亿级、百亿级体量逐步迈向千亿级目标,形成中药为根基、生物药与化药协同发展的“三药并举”格局。
“从品种发展上来看,通化不但有中药,大品种的培育也取得很好的进步。同时,生物医药中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白蛋白等短缺品种培育也取得了长期进步,小分子化药也非常好,‘三药并举’,规模在进步、科技含量在增加、产品创新性在增强,不但立足国内,还向国外发展。”张伯礼特别列举通化医药健康产业多年来的突破性成果,以及从“立足国内”转向“出海拓市”,产业科技含量与创新动能持续提升。
基于多年来对通化医药健康产业的关注和观察,结合此次论坛“深化融合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主题,张伯礼提出发展建议:“通化整体医药健康产业在吉林省举足轻重,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当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还面临着很多的机会,一定要赶上时代的列车,赋能传统医药改造,开发更多的创新品种,更多的大品种,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更快发展。”
通化市作为“中国人参之乡”,人参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独特的地位。谈及通化最具特色的人参产业,张伯礼将目光聚焦在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现在人参品种有大马牙、二马牙等,能不能研发出品型更好、质量更高、抗病虫害、药效物质含量更高更稳定的新品种。这样的品种通过基因改造是可望能达到的。同时,电子围栏、溯源、标准化种植等方面要加大全域推广力度,坚持林下参与园参发展并重。”张伯礼建议通化师范学院成立人参研究院,围绕人参的全产业链开展研究,培养人才,推动人参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