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一展承吉林 史脉有归处

——写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开展前

本报记者 纪洋

开栏语:

为全面系统梳理吉林省发展变迁,重点回溯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讲清讲活讲好吉林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吉林省博物院即将在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推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今日起,本报开设“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专栏。让我们一同翻开吉林厚重的历史长卷,在泛黄的图片里触摸时代温度,在斑驳的实物中探寻岁月印记,于图表的脉络间梳理风云变幻,感受吉林人民骨子里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汲取血脉中奔涌的红色基因,汇聚全省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辉煌诗篇。


三百余年风云激荡,吉林大地镌刻下无数壮怀激烈的史诗:这里有吉林各族儿女共御外侮的慷慨悲歌、闯关东先民筚路蓝缕的拓荒传奇、抗联将士血沃山川的不朽忠魂、人民军队气吞寰宇的铿锵凯歌,也有建设年代改天换地的豪情万丈。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沧桑,那些关于抗争的呐喊、探索的足迹与奋进的征程,始终在时光深处回响。

历经半年多的精心筹备,8月19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即将在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A6、A7栋正式开展,承载着吉林岁月记忆的大幕将徐徐拉开。

整个展览面积约4400平方米,以9大展区、28个单元的宏大连贯叙事,1200余张历史图片、70余个数据图表、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勾勒出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建置后广阔的立体历史图景,浓缩了吉林省300余年的风雨历程,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呈现吉林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变迁过程和吉林人民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亮点一:讲清讲活讲好吉林故事

要紧密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讲清讲活讲好吉林历史”。一年多来,省委书记黄强在多个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筹备工作作出专门部署。他强调,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生动鲜活讲好吉林的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作为边疆省份,吉林省的历史始终与国家疆域、民族融合紧密相连。展览以独特的边疆视角,呈现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基因与守土护疆的壮阔史诗。

“清代吉林”部分“封禁政策和吉林设置”单元系统解读了柳条边墙的双重影响。柳条边墙在吉林省境内绵延345公里,这道“绿色长城”深刻影响了吉林的历史发展轨迹:它通过边门管控人为制造了“边里——边外”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延缓了吉林中西部开发却意外保护了长白山生态环境;边墙守军后裔形成的“台丁”群体成为民族融合的特殊见证,边门据点则演变为重要集镇;其柳树扦插技术至今应用于西部防沙工程,而“边台”“边壕”等37处遗存地名与伊通满族自治县保存的2公里边壕遗址,仍在诉说着这段独特的边疆治理历史,成为解读吉林开发史的空间密码。

“吉林为何由拥有最长海岸线的行政辖区变为距海最近内陆省份?”展览第二部分“俄日的侵略与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给出了答案。“从1858年的《瑷珲条约》开始,到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再到后来一系列的补充条款,吉林一步一步地丢掉了大片沿海的领土,直至最后丧失殆尽。参展的游客可以看到,吉林人民奋起抵抗,吴大澂、依克唐阿、韩登举、吴禄贞等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作出了突出贡献。”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讲解员崔玉卓介绍说。

同样位于展览第二部分“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单元的“热血”故事让人沸腾。光绪六年(1880)至九年(1883),吴大澂奉命到吉林,全权督办边防事务,创办吉林机器局、编练边防军、招托“韩边外”、招民屯垦,加强了东北边防;光绪十二年(1886),吴大澂再度奉命到吉林,与沙俄重勘东部边界,重立“土”字牌、收回黑顶子地方(今珲春市敬信镇)、争得图们江口出海权;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际,武装入侵妄图夺取夹皮沟金矿,韩登举率乡勇阻击;同年冬,俄军再次进犯,韩登举率部奇袭俄军,迫使俄军撤回吉林城。

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青史留名的人物、一个个风云激荡的历史瞬间,集中浓缩于这个展厅中。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该展览的大纲编写团队以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教授为首席专家,首次全面系统性挖掘吉林近现代史,通过群众视角呈现历史细节,填补了吉林省长期缺乏近现代史专题展览的空白,有助于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

亮点二:以展品集群触摸历史现场

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件件带着时光刻度的文物、展品成为历史的最佳讲述者。

展览分为“清代吉林”“俄日的侵略与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军阀统治下的吉林”“伪满洲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十四年抗日战争”“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新中国的三个摇篮”“新中国成立初吉林省的全面建设”九个展区,系统梳理我省发展的变迁,用最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读懂吉林历史。

作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一大亮点,展览共展出千余件实物展品,其中有500余件是首次公开亮相,首展比例达51.85%。

今年2月,长春市丰乐剧场旧址开启修缮工作,修缮过程中发现6把日俄军刀。“其中一把是俄式军官刀,刀鞘上面刻有铭文。发掘出来后,一直藏于省博物院,这次也都将首次展出。”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张贺介绍说。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部分档案也是首次公开展出。满铁是日俄战争的产物,是日本殖民东北的核心机构,以经营南满铁路为名,实为全方位侵略工具。满铁存在的近40年间,先后搜集并向海陆军省等日本职能机构,提供了数万份调查报告、情报资料。其遗留的铁路网与工业设施,既是吉林近代化的物质基础,更是殖民伤痛的永久见证。

“这部分档案史料,生动诠释了满铁的由来、满铁非法攫取中国利权的背景、满铁多方刺探中国情报的过程、满铁所谓‘经营’东北的形式等是进行省情、国情、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吉林省日本侵华历史研究中心(吉林省社科院满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佟大群说。

展览还展出了抗日报刊——《救国时报》。《救国时报》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现存的144期中,有70余期对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的局势等进行了报道。其中,首期就刊登了杨靖宇的文告,1936年11月15日,刊载了《杨靖宇军长捐款援助本报》的报道。

张贺介绍,值得大家驻足的代表性文物还有吴大澂龙虎石刻及铜柱拓片;伪满洲国御用“万岁”条幅;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关崇贵个人物品、抗美援朝时期吉林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收据;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的喜报;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研制的光学仪器、新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等,这些都将让参观者耳目一新。

亮点三:“三地三摇篮”勾勒吉林红色底色

吉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和“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此次,有关“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的史实和实物首次集中展览,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呈现。

“我们充分地收集抗联的史料,采访了多位抗联英烈后人,专家们进行了专业细致地梳理,东北抗联历史在展览上讲得极为充分,全面展现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吉林省博物院院长韩戾军介绍说。

在第五部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转战”展区,细节性展现了受党委派、时年24岁的杨靖宇将军来到东北,不畏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给敌人极大威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1940年2月23日,孤身一人的杨靖宇将军陷入重围,他拒绝诱降,烧毁文件,与敌人展开血战,壮烈殉国,那一年,他仅35岁。

第八部分“新中国的三个摇篮”承载着吉林人民在革命烽火与建设浪潮中的热血与担当,书写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展现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筚路蓝缕、电影事业的荣光与梦想、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艰辛探索。

“此次展览各方面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充分。如专设的‘老工业基地’板块,以一汽投产喜报等实物,讲述吉林对共和国工业化的独特贡献,彰显吉林的地域特色。期待展览能够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挺起文化脊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不断增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信心和底气。”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宋薇表示。

据悉,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开展后,将为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注入“历史内核”,让街区从“地方特色街”升级为“吉林近现代史文化窗口”,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辨识度与吸引力。同时,有关部门将精心策划系列宣传活动,广泛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团体及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展馆参观学习,来深切感受吉林近现代以来苦难与荣光交织、边疆与家国同辉的壮丽史实,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展览还将作为高校及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的鲜活课堂,作为常态化运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助力党员干部与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吉林历史脉络,厚植家国情怀。

无论您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还是关注东北历史、吉林历史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读懂吉林儿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密码。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光影流转中,回溯百年风云,汲取前行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