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撕裂长白林海,冰雪覆盖松辽大地。走进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历史深处,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最坚韧的长城。杨靖宇将军饮雪卧冰的绝境抗争,赵一曼烈士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还有那密营深处不灭的篝火与信念,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十四载浴血抗敌最悲壮、最雄浑的篇章。这片浸透英烈热血的土地,亦滋养了深沉如黑土的抗联主题艺术创作。吉林的艺术家们,以画笔承接了这血火淬炼的精神火炬,接续着历史的回响。今日重读这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凝视这铁与墨共铸的画卷,绝非仅为回溯。当英雄们的身影从画布深处向我们昂首走来,那穿越风雪的松涛之声,依旧在耳畔激荡回旋,雄浑如初——白山黑水间的铮铮傲骨,早已化作抗联精神永恒的基石,这血火淬炼的丹青史诗,将抗联忠魂永恒镌刻,化作民族精神不朽颂歌,至今激荡在林海松涛间。
八十载春秋既逝,白山松水步履向前。吉林画坛几代丹青巨擘,以笔墨传薪火,颂抗联精神于绢素。此非独艺事传承,实乃民族精魂之彰显,映照今人,烛照来者。
回顾胡悌麟、贾涤非共绘《杨靖宇将军》,风雪弥天,将军战衣如铁,脊梁似松柏凌霜。其笔力沉雄,非止塑英雄金身,更立天地正气之标格。如刀笔触凝忠魄,英雄之魂铸壮歌,再观此作,使观者凛然如对冰雪肝胆,忠魂昭日月,豪气贯长虹。作品构图视角独特,强烈俯视更添悲壮豪迈之感。此作巍巍乎如丰碑矗立,然其间暗伏艺道之思:宏大叙事震人心魄,亦有历史肌理之细微,英雄形貌愈伟岸,愈当存血肉温度之追索。
袁武作《抗联组画——生存》,乃以水墨破窠臼。氤氲墨气间,战士形骸化入莽苍,唯见寒枪如骨,傲立风雪。此去面目而存神髓之法,深得东方写意三昧。个体形质虽隐,而万千忠魂之气反充塞天地。袁武以虚写实,以无胜有,既摆脱具象桎梏,又升华了民族脊梁之永恒,此诚丹青道术之化境也。
新时代中青年画家,更执创新之笔致敬历史,歌颂和缅怀先烈之伟绩。王东明(合作)《白山黑水抗联魂》以其宏阔笔法将抗联战士定格于山峦间,绘就钢铁长城,画幅巨大延展50米有余,可谓壮观。铁衣战士寒枪冷对,实乃血性丰碑之矗立。冻土裂痕间,壮烈史诗也。此般创作如史镜高悬,照见宏大叙事更照见伟大精神。
抗联精神历久弥新,几代画家以丹青为炉,敬绘其魂。胡悌麟、贾涤非作品立其骨,袁武作品铸其神,新锐王东明等注其血,遂成精神长河奔涌不息的艺术浪花。此非摹形之技,实乃心源相续——画者以笔锋叩问历史,以色彩熔铸信仰,为弘扬先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贡献艺术力量。
丹青之作,小则绘形,大则载道。吉林几代画家以不懈接力,悟得抗联精神非故纸尘烟,乃活水之源。今人承此精神,当知崇敬非在复刻旧章,而在开新境于当下。挺立风骨,攻坚克难须存松柏之韧。抗联志士“雪压腰肢未肯低”之傲骨,正为今日制胜于前沿竞争之利剑;其“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之坚忍,恰是逐梦者之犁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