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书写吉林体育发展新篇章

——从世运会我省运动员为国争光看吉林体育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宽

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世运会上有321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50个分项152个小项的比赛,总计夺得36枚金牌、17枚银牌、11枚铜牌,位列金牌榜首位。

本届赛会上,吉林体育健儿取得了3枚金牌、3枚银牌、打破一项世界纪录的历史最佳战绩。12名吉林选手在赛场不畏强手、奋勇拼搏,不仅让“吉林力量”闪耀国际舞台,更折射出我省体育事业多元发展的蓬勃生机。

尽显锋芒 赛场捷报频传

在武术散打女子52公斤级决赛中,吉林名将陈梦粤的每一次出腿都凝聚着千锤百炼的力量。面对印度强手的猛烈攻势,她以精准的防守反击撕开对手防线,最终以2比0锁定胜局,为中国代表团摘得该项目首金。陈梦粤赛后擦拭着汗水,“教练团队每天陪我们加练到深夜,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在碧波荡漾的蹼泳赛场,胡瑶瑶与谢文敏的配合堪称教科书级。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最后10米,胡瑶瑶凭借出色的水下爆发力实现惊天反超;而在4×50米接力中,她们更是以1分07秒99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每天在泳池里泡8个小时,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爆发。”胡瑶瑶举起金牌,“打破纪录的那一刻,感觉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龙舟赛场上的吉林健儿们用完美的团队协作诠释了集体的力量。8人座2000米决赛中,以东北电力大学为班底的中国队在最后500米体能逼近极限时,依然保持着整齐划一的桨频;10人座200米冲刺战,徐佳羽等6名吉林选手与队友配合,划出了与冠军队微小的差距。“龙舟教会我们,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比不上团队的合力。”队员徐佳羽望着银牌,眼中满是骄傲。

厚积薄发 非奥项目崛起

世运会由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办,是非奥项目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吉林健儿夺得奖牌的背后,是我省对非奥项目的长期深耕。近年来,省体育局创新推出“体教融合”模式,将龙舟、散打等项目引入东北电力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高校,形成“专业训练+文化学习”的人才培养闭环。东北电力大学龙舟队教练杨光介绍:“我们从新生中选拔苗子,利用课余时间系统训练,既不耽误学业,又能保持竞技状态,这次参赛的12名选手中,有6人是我校学生。”

针对不同项目特点,我省打造特色训练体系。蹼泳队借鉴冰雪运动耐力训练方法,冬季开展陆地模拟训练;散打队与武术之乡合作,邀请民间拳师参与技术打磨。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工作人员表示:“非奥项目贴近群众,我们要让专业训练扎根民间。”

此外,本届世运会火炬“竹梦”由吉林艺术学院师生设计,在全球272件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整体呈现竹节结构,寓意“逐梦”,展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备受赞誉。

群众体育升温 全民健身成风尚

竞技体育的辉煌离不开群众体育的深厚土壤。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核心,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行政村健身器材覆盖率96%、县级以上城市“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1%,全省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7%。

我省常年举办“健康吉林·爽动盛夏”和“健康吉林·乐动冰雪”两大系列活动,并贯穿全年,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长春马拉松、吉林市马拉松等品牌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更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此外,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赛事活动,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的乐趣。

一位参与社区运动会的市民感慨道:“现在身边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多,大家的锻炼热情也越来越高,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许多人重要的生活习惯,健身运动不仅让我们身体越来越健康,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

从世运会的领奖台到城市乡村的健身广场,吉林省体育事业正以蓬勃的姿态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竞技体育的突破为群众体育树立了榜样,群众体育的普及又为竞技体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未来,吉林省将继续深化体育改革,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吉林体育新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