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创刊于1956年,这本杂志在几代编辑人的努力下,已经跻身于当代文学传播平台的第一阵营。1985年4月,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他关于寻根文学的宣言《文学的根》,之后在谈到这篇文章发表过程时,他说:“我的《文学的根》一文是发表在偏处一隅的《作家》杂志上。”韩少功的“偏处一隅”之说是一个重要提醒,让我们增加了对在一个非文学中心的省份里办好文学期刊难度的认识。《作家》以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徐坤的《厨房》、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分别获得了第一、二、四届鲁迅文学奖,以格非的长篇《江南三部曲》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作家》杂志获得了全国出版的最高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新世纪以来,《作家》率先改版,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为中国文学期刊打开了新的局面,在东北办出了全国第一个彩版的文学杂志。《作家》大力倡导生态文学创作,刊发了一系列生态文学作品,如书写长白山的《山林笔记》等。《作家》每年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选刊转载达几十篇。《作家》刊发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的有《有话好好说》《一九四二》《天下无贼》等。
文学工作说到底就是“出作品,出人才”,《作家》杂志一直把扶持青年作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作家》和《钟山》《大家》《山花》曾联合举办了产生较大影响的推举青年作家的“联网四重奏”活动。《作家》编发的“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专号,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七十年代作家现象”。
《作家》杂志一是要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巩固好品牌效应。二是要团结更多的优秀作家,包括在省外的吉林籍作家及与东北有较多关联的作家、评论家。三是要形成与高校创意写作、影视改编及图书出版的联动机制。四是要大力扶持青年作家,尤其是吉林青年作家。五是要对《作家》的历史资源进行梳理和抢救性保护,早日进行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化传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