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一个省的文学发展状况,不在于它有多少会员,不在于出了多少作品,而在于有几个知名作家,甚至有几个可进入文学史的文学大师。而好的作家一定是靠好作品支撑的。所以,我们现在要直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创作出文学精品?
纵观中国当下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是很好地吸收了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吉林省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比如“流人文化”、渔猎文化、森林文化、人参文化、冰雪文化,这些文化背后不仅有独特的生活习俗,更有着独特的生命形态,这些恰恰是文学所最需要的文化资源。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没有真正成为吉林省作家文学创作的营养。
我认为,吉林省所有的艺术类别,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就是音乐,它具有鲜明的识别性。比如《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咱们屯里的人》等等,这就是黑土地上长出来的歌,因为它成功地将二人转文化元素转化成通俗歌曲。
回过头来说,文学如何将我们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学作品?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用生命去体验我们的地域文化。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写过一段话:“人和这个世界一起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诗……人用灵魂去感悟万物,能够直达事物的本质。”我们现在语言更准确而精致了,却很难再写出那混沌朴素的史诗,因为我们大多时候是用知识在写作,而缺少了生命体验。
所有伟大作品都是活出来的,你的生命体验,你的人格力量、尊严,圣洁和高贵的情操决定了你作品的成色。这些只有在我们生活的地域文化中才能获得独特性。所以,我们要用生命和灵魂与我们的文化碰撞,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才能获得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
我们的作家也知道生命体验的重要,但深入生活如果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层面上,那就是走马观花。其实人就在生活中,往哪里深入?作家要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像博尔赫斯说的“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这才能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
地域文化是所有伟大作家写作的“根”。我期待吉林作家,用生命感受我们大地上的文化,并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写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