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差异化施策引导青年人才“下沉”

李星宇

新一年毕业季,全国1200多万对未来满怀憧憬的“社会新鲜人”正在步入职场,很多城市纷纷开启“抢人”大战。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城市发布了引进人才新政策,涵盖购房补贴、创新创业扶持等多维度福利,政策工具迭代速度远超往年。

人才政策创新是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各地人才政策推陈出新,一、二线城市政策效应显著,人才规模大幅跃升。但是资源禀赋较差的中小城市,面对城市化浪潮与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双重冲击,对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始终受限,人才引不来、活力弱、流失多等“小城困境”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如何让这些中小城市逆势而行,在全国“大棋盘”中实现人才“破局”,吸引更多青年人才积极下沉、施展才华,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聚。人才和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相互成就。对产业来说,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人才而言,产业体系是其大展才华的舞台。相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大多处于努力崛起、追求跨越式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较于大城市有所不足,产业也多为传统产业,与青年向往的新经济、新业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导致青年人才,特别是一些高学历、高技能的科技人才,更愿意前往大城市就业,去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职业前景。

中小城市要实现人才“破局”,不能“贪大求全”,要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正视城市定位、重点产业定位的差异,立足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人才政策助力形成人才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宽“人才朋友圈”,更好地实现人才量、质双提升,持续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在全国人才版图中刻下“独特坐标”。

受限于经济实力和城市能级,中小城市引才政策主要还是以资金牵引为主,多为满足人才引进后生活、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刚性需求,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不仅优势不明显,而且精准度和吸引力不强。因此,中小城市要想在大城市人才虹吸效应中实现突围,重点是不能完全复制其重金抢人的策略,而要立足乡土禀赋,实现政策差异化、针对性“精准落子”,让引才政策实现特色化落地,摒弃在政策资助、公共服务等方面层层加码的同质化引才手段。同时要探索“套餐式”引才政策模式,根据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意愿,自由搭配政策组合,既体现精准满足需求的人性化关怀,也防止政策资源的浪费,以此实现中小城市的人才破局、人气集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