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染的长春,总在此时被一层温润的光影包裹。从1992年第一届文化广场上的人声鼎沸到2025年第二十届盛会即将在金色大厅启幕,33载岁月流转,20届光影轮回,中国长春电影节如同一条奔流的河,载着中国电影的梦想与求索,在这片黑土地上刻下深深浅浅的时代印记。
当长影的老胶片与新银幕在此交汇,这场属于电影的盛会,早已超越了节庆本身,成为观察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扇窗,映照一座城市与一个行业的共同成长。
三十三年逐光路:从初心萌发到风华自成
1992年,当“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座因电影而闻名的城市,便以一份朴素的初心,为中国电影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彼时的中国电影,正处在探索与转型的关键期,长春电影节的诞生,恰如一缕清风,让创作的火花在此碰撞,让观众与银幕的距离在此拉近。
33年过去,20届迭代,作为与中国电影同频共振的国家级电影节,这场盛会也成为“金鹿奖”照亮创作方向、展映单元串联经典与当下、产业论坛凝聚行业共识的重要载体。
它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中国电影的脉搏相连。从早期聚焦现实主义题材的深耕,到如今包容商业类型片、艺术探索片、新媒介作品的多元格局,长春电影节始终以开放的姿态,记录着中国电影的每一次突破。
那些在“金鹿奖”上收获肯定的作品,那些在展映单元引发热议的影片,那些在产业论坛上达成的共识,如同一个个坐标,标注着中国电影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轨迹。
更难得的是,它从未脱离“人民”二字——从城市影院的密集放映到农村放映点的星火燎原,从面向专业人士的研讨到对普通观众的公益开放,33年来,它始终是一场属于所有人的电影盛宴,让光影的温暖渗透到生活的肌理。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会,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行业本身。
它是连接东北地域文化与中国电影精神的纽带,是展示中国电影发展成果的窗口,更是凝聚创作力量、孵化新生力量的摇篮。
20届走来,它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从小到大,见证了创作队伍的代际传承,也见证了电影技术的日新月异,而这份“见证”本身,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八秩长影铸根基:从摇篮守望到薪火相传
在长春红旗街的红砖墙下,长影旧址博物馆里的老摄影机仍在“诉说”着过往。
1945年诞生的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80年来始终是长春电影节最深厚的底气。这份底气,藏在那些刻入民族记忆的经典里:《白毛女》里喜儿的红头绳,系着旧社会的苦难与新社会的希望;《上甘岭》的坑道里,“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唱出战火中的家国情怀;《英雄儿女》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至今仍震撼人心。1000余部故事片、2000余部译制片,2000余名输送到全国的专业人才,长影用80年的坚守,为中国电影筑起了一道精神丰碑。
新时代的长影,正以“守正创新”续写传奇。老厂房里,全息投影让革命先烈的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式;数字技术让老胶片里的经典场景重焕光彩;与高校共建电影学院、启动“创作扶持计划”,让年轻一代的电影梦想有了扎根的土壤。
它不再是停留在历史中的“摇篮”,而是成为孕育新力量的“引擎”——既有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有对新技术、新表达的探索,这种“老与新”的碰撞,恰是长春电影节最独特的精神内核。
光影织就文旅魂:从银幕内外到城景相融
长春的独特之处,在于电影早已不是银幕里的故事,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气质。
当长春电影节的大幕每一次拉开,整座城市便成了一座露天的电影博物馆——街道上的海报长廊,是流动的电影史;公园里的光影装置,是触手可及的梦境;寻常巷陌里的电影主题小店,是生活与艺术的自然交融……
电影,早已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这种融合,让“电影+文旅”成为吉林文旅最动人的篇章。
不必细数具体的项目与数据,只需漫步长春街头,便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氛围:老建筑里藏着光影的往事,新地标里生长着光影的未来;本地人会因一句“这是《人世间》里的街道”而会心一笑,外地人会因“长影旧址”的门牌而放慢脚步。
电影节如同一个支点,撬动了城市文旅的升级——它让历史有了温度,让风景有了故事,让每一次行走都成为与光影的偶遇。
这种融合,不是刻意的“绑定”,而是文化基因自然生长的结果,是长春作为“电影之都”最生动的写照。
以光影为笔,书未来之章。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启幕,是对33年逐光之路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深情展望。
当老长影的胶片与新银幕的光影在此相拥,当电影节的聚光灯与城市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坚守:对电影艺术的敬畏,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对城市精神的塑造。
正如光影不会因岁月而褪色,长春与电影的故事,也必将在新的征程上续写精彩。
这一次,让我们期待金鹿再鸣,见证更多光影传奇在此诞生——因为这里是长春,是始终与电影同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