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络达11年之久,孤悬敌后、粮弹匮乏、爬冰卧雪、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循着省博物院讲解员崔玉卓声情并茂的讲解,置身于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大增。此后,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日本首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侵略中国,成了日本的“国策”。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和东北军政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以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为标志,仅仅4个半月时间,东北全境沦陷,三千万民众沦为亡国奴。”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孙太志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在吉林省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第一支成军级建制的抗日武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支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吉林省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
抗联战士使用的自制手枪、日军进攻抗联杨靖宇部作战图、吉林省几处不同形式的密营遗址图……在“十四年抗日战争”展区,带着时光刻度的图片、文物、展品成为历史的最佳讲述者,无声地诉说着那艰苦的岁月。
1934年,由于斗争环境恶劣,东北抗日联军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周保中当时的肺腑之言,如今印在展板上,让观众陈寒感慨良多,“面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恶劣生存条件和残酷斗争环境,抗联将士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里与数十万敌人殊死搏斗,最终赢得胜利。是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接续奋斗。”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零下40℃的低温行军作战,吃野菜树皮,宿山林荒野,爬冰卧雪,与敌周旋14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杨靖宇、赵一曼、童长荣、李红光……展板上,每一个响亮名字、每一副坚毅面孔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十四载顽强抗争,东北抗联以血肉之躯挫敌锋芒,用铮铮铁骨撑起民族脊梁,淬炼出永耀人间的东北抗联精神。
“从1936年2月到1937年10月,东北抗联先后编成11个军,共3万余人。这些指战员在艰苦的对日斗争中,绝大多数牺牲在了白山黑水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抗联队伍只剩下700余人。”孙太志说。
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记。行走在展馆内,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里。“勿忘历史、珍惜当下,勿忘国耻、报效祖国!”这是参展观众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