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艰苦抗战,东北抗联浴血奋战勇斗凶顽,这段历史厚重如长白黑土,澎湃似松江浪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而东北抗联这段镌刻在白山黑水间的精神史诗,如何在和平年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吉林文艺工作者给出了答案。
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以程式之美凝练精神内核
传统艺术成熟的表达能够为东北抗联精神搭建稳固的传承载体,这种“守正”不是对历史的刻板复述,而是用艺术程式提炼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
京剧《杨靖宇》与吉剧《风雪长白山》突破了“英雄叙事”的同质化困局:前者将高派唱腔的高亢与其他流派的婉转熔于一炉,既展现杨靖宇面对日寇的凛然正气,又刻画他与“棒槌爷爷”的温情互动,还体现出他对大刀会匪众的耐心感化,这种刚柔并济的处理,让观众真正明白,正是杨靖宇对人民的深沉热爱,才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后者则以五位女性保护革命后代的微观叙事,折射抗联斗争的宏大背景,11米斜面舞台与特殊转台的设计,不仅是视觉奇观,更隐喻着女性在战争中“爬坡过坎”的生存困境,这种将精神内涵外化于舞台语言的智慧,让“不屈”有了可感的艺术形态。
快板书《杨靖宇智斗邵本良》则有着“下沉式传播”的优势。它以节奏明快的说唱演绎具体战斗场景,将有勇有谋的抗联斗争智慧转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彩故事。这种选择背后,是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与实践,让抗联精神从剧场走向社区广场、校园课堂,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精神的传承。
这些传统戏曲和曲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正体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以“雅俗共赏”的弹性,保持艺术本体的纯粹性,也放下身段与大众对话。
文旅场景的沉浸革新:让历史空间成为精神对话场
文旅融合与沉浸式体验的深度结合,让东北抗联精神从游客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让红色教育从人们的“认知灌输”变为“情感共鸣”。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沉浸式话剧《消失的母带》中,10条故事线、30个场景,观众选择跟随哪位角色,就决定了看到哪一段历史。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表面是技术游戏,深层是价值确认,当观众戴上面纱参与解谜时,他们不仅是在看一场话剧,更是在亲历“抗战”的真实场景。
长春莲花岛影视城的红色主题剧目《抗联抗联》与伪满皇宫博物院的文旅演艺《炫・墨》之“抗联魂”,虽形式各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让历史场景成为精神对话的“场域”。《抗联抗联》让游客手持道具枪冲锋,并非简单的“娱乐化”,而是通过感官认知让历史变得可感。《炫・墨》之“抗联魂”将文艺演出与展馆参观形成联动,让游客先通过文物了解历史背景,再通过演出感受情感冲击,使抗联精神从“知识”升华到“信念”。演出还推出了“红色文化研学之旅”,参与研学的中小学生穿上小战士服装,化身演出中的“抗联小英雄”,通过角色扮演深切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不屈,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
这种文旅的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从展馆橱窗中走出来,融入游客的游览观看、参与共情中,艰苦与牺牲不再是书本上的词汇,在深层理解了“奉献”的重量后,“爱国”便会从口号变为发自内心的情感。
文字与影像的历史纵深:构建精神传承的坐标系
图书与影视具有不同的叙事优势,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理解历史的“坐标系”。
长篇纪实文学《热血:东北抗联》60余万字的鸿篇叙事,《初心如磐——档案中的东北抗联英雄》中首次公布的日本侵华档案,《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中辑录的相关报道,这些文字让历史细节被精准还原,为抗联精神提供了最坚实的史料支撑。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字工作者的使命,用笔“为历史存档”,让后人在翻阅书页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影视艺术的传承则展现了从“纪实”到“沉浸”的演进逻辑。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集团前身)拍摄的《中华女儿》就已经开始了电影的“实景拍摄+体验生活”,编剧颜一烟走访百余名抗联战士,导演凌子风率队深入密林,本质上都是对“真实性”的敬畏,这种敬畏让影片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使观众为“八女投江”的场景落泪。而即将上映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影片《生还》则将这种传统推向新高度,剧组在零下30℃与零上35℃的环境中拍摄,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让创作团队从身体记忆层面贴近历史真实。当镜头里14岁的李童走上战场,当代青少年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同龄人为何扛枪”的生命叩问。
这种独特的“代际对话”,正是图书与影视为东北抗联精神筑牢的历史根基,它们让人们都能通过文字与银幕锚定真相、激活情感,让人们看清了历史从何处来,明白了精神往何处去。
跨越数十载,东北抗联精神依然历久弥新。这不仅因为其“忠贞报国、坚韧不屈”的内核永恒,更因为每一代人都能以创新的方式与之对话。在人民的期盼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中,吉林文艺以多元共生的姿态,让历史精神活在当下、与时俱进。在长白黑土中、在松江浪涛间,东北抗联精神始终与当代人情感共振,这段血火铸就的史诗,已经永远成为了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